2009年3月27日 星期五

版權向左走,慈濟麥擱寄了!


不知大家有沒有同樣的經驗:在捐款給某一慈善機構之後,接著就會一直定期收到他們的通訊刊物等一類相關的出版品,而這些出版品的下場,很多甚至原封不動地送去回收場。


古時候,印書,並讓書流通,是一種善行,是在積陰德,特別是印一些勸人向善,教化人心的善書;但在注重環保及知識普及的現代,恐怕要重新思考這種行為的意義。



在網路興起與數位化的浪潮之下,我強烈建議慈善機構們,考慮考慮把你們的出版業務轉到電子書!


話說善書


善書這種風俗最早起源於何時,就我所找資料,尚無明確可信者。但可確定的是,其成形與流行的時間大概是在中國有史以來最變態與淫蕩的一個朝代:明朝。


明朝可以說是中國春宮(情色)文化的顛峰時期,許多著名的春宮小說與藝術,甚至春宮圖、雕塑,就是產生(或者至少是開始流行)於這個朝代。像是屬輕口味的金瓶梅,還有極度鹹濕的肉蒲團(這一本我很推薦,相較之下金瓶梅實在無聊透頂);另外,明朝還有「封建」思想代表的「八股文」而聞名。


有趣的是,這些黃色小說在淫亂與腐化你的思想的同時,還不忘要強調因果報應,勸你向善;一方面挑動你的淫念,一方面還叫你要有佛心來著。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寫作文,不管是我的媽媽、你的老師,還是上山下海的作文題目,全部都要在最後感念一下處於水深火熱中的大陸同胞,將來要反攻大陸,復興中華一樣,否則準會挨老師一頓罵,甚至不及格。(這種經驗大概只有五年級生有吧!)


除了像菜根譚或是了凡四訓等這類較為知名的家訓類善書之外,從明朝以來,宗教書籍一直都是善書的主流,特別是「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最多。這類書籍,大多都是「扶鸞」而成。


所謂扶鸞用我們現在的知識來說,就是乩童在神壇裡起乩,神明附身之後,利用鶴嘴筆(就是用桃花心木作的鸞筆)在神壇桌面的沙盤裡寫出神明旨意,然後再將它抄錄下來,其內容大抵都以詩的方式表達,並用以宣揚因果報應之說,講一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勸人向善的一些故事。


在台灣,其實有個最有名的扶鸞勝地:就是木柵的指南宮。不過這幾年還有沒有在扶就不得而知,這些資料是我大概十幾年前的研究。


而到現代,隨著現代「法人」機構的興起,一些宗教團體經常會助印及流通一些經書,通訊刊物之外,甚至會有自行製作的一些小說,文章,講經……等等各種不同形態的宗教目的下的出版品。


Copy Left


自由軟體所暢導的Copy Left概念,其實早在中國社會實踐數百年;而現在,我很希望現代的慈善機構能在網路上將它發揚光大。


古時候知識不普及,「書」這種東西是很昂貴的東西,因此,有錢人看到什麼好書,花些錢把它印出來,到處送人、流通,是一項很偉大的事,其功德不輸造橋鋪路。因為印書送人要花很多錢,所以,當然囉,誰有意翻印,相當歡迎。


我們都知道,這種行為與現代注種「版權」(Copy Right)的商業概念,是大相違背的;或許是這個緣故,我們也發現到現代很多慈善機構──像是慈濟自己出版的「善書」,後面有些還是加註了Copy Right的宣告,並載明不得翻印。


傳統出版社基於商業的考量,怕出版品電子化放到網路上之後,會被「Copy Left」打敗,所以對數位化敬謝不敏自有其道理;但是,當我們從「善書」,從宗教出版品來看時,發現到,反而「Copy Right」的觀念與他們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


例如,以傳統的善書來說,那些書根本打從一開始就沒版權;再如寺廟常印的古時道經或是佛經,這些也是沒版權;最後,慈善機構自己的創作呢?以慈濟為例,其資源及經費原本就取之於大眾,那麼,他們的創作是否也應屬於大眾才洽當呢?


再者,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複製」的成本已經變得很低,而說到流通的力量,有什麼可以比得上網路?


因此,我們發現到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古時的善書觀念(包含其Copy Left),和現代的網路出版應該是一拍即合,超級麻吉的兩個概念。


我不知道台灣的這些知名宗教機構,像是慈濟,在這方面實踐的如何?我是指,他們是否已經,或者考慮用網路平台當作發行各種善書的主流平台?我相當好奇。


電子佛典計畫


我簡單在慈濟網站上的出版頻道查找了一下,發現到他們並未善用網路做為出版平台,甚至把手上的幸福系列書籍打開,發現他們似乎仍是以紙本為唯一出版方式,而且還有版權所有,不准翻印的一些宣告。


不過,相較之下,佛教界在佛典電子化方面真的可以做為全世界的典範;而且,這樣的計畫也可堪稱是Copy Left精神的徹底實踐,我們更可從中看到,Copy Left的好處與力量。


我記得在大約十年前就已經用過一套大藏經的數位化光碟,印象中仿佛記得那是來自佛光山。


不過,目前我比較推舉的是法鼓山的電子佛典計畫(CBETA),這個從1997年開始的計畫,充份利用了社群及網路的力量。一方面在經典的整理上以全世界的社群人力在協作,持續改進其平台與內容;另一方面,它也百分之百自由開放,回饋給給全世界的人使用。


對於想鑽研佛學或哲學的人來說,大藏經是不可少的大部頭工具書,但是以前,買回整套不但要有一個很大的專屬書房,還得要有一個很深的口袋,記得以前在做研究時,就算單買個一兩本,也是要花個千把塊的。


而現在(其實是早就已經是),你甚至不需花半毛錢,只要上網,就可以在彈指之間盡情的以各種你喜愛的方式使用大藏經:你可以找一本喜愛的經書電子版閱讀,也可以搜尋你想知道的經典出處。


這個計畫,讓人想到西方的古騰堡電子書計畫。不過,個人認為,CBETA的完善程度才是電子書計畫中的經典。比較可惜的是,法鼓山把這項計畫局限在佛教,而未擴及到全部的中國古書──那些已無版權問題的書。


後記:慈濟怎麼了?


其實我只是借題發揮,原來是我曾捐款給慈濟,接著就一直收到他們寄來的善書,這些善書我從來就沒讀,也沒興趣,讓我覺得很不環保,浪費資源,真的幾乎原封不動的準備送去回收。


而今天則對此有感而發,並打了通電話給他們,除了請他們別再寄書給我之外,也給他們一些建議,請他們少印些書,可少砍些樹。


據慈濟人說明,原來我當時有一筆錢是捐給慈濟的某一分枝單位,而捐錢給那單位有點是「付錢訂閱」善書的意思。


我雖然很慶幸他們並沒有浮濫亂印亂寄善書,浪費資源;但也很遺憾,他們的發行刊物仍是以實體的紙版為主,並謹守與他們宗教理念相背的Copy Right概念,甚至有許多缺乏電子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