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7日 星期五

從微軟CEO訪台看台灣的科技力量

原始發布時間:05 十一月, 2009 15:02

科技,真的是台灣的寶貴資產!但是,當國際這樣在看我們的同時,我們自己有看到嗎?




微軟的CEO真的太多年沒來台灣了。

其實,不只微軟,很多全球級大廠的CEO這些年來,訪台的次數也變得很少。
[此文刊登後,似乎引起一些的回響。我知道有很多人不贊同本文的觀點與觀察,但無論如何,此文目的只是希望藉由個人的一些感想,拋磚引玉,能夠讓更多人注意到這個議題,甚至讓更多人進一步去思考科技產業對於台灣的意義。 也因此,真的非常歡迎持有不同見解的讀者,只要是有利於台灣科技產業的,多多提供見解。]

話說 WCIT 2000

猶記2000年的一場WCIT 2000全球科技領袖高峰會,再加上緊接在前的Computex 2000,那一個星期,可以說就是台灣空前的(不希望是絕後的)科技產業高峰。

當時除了一些日本等國的重要政治人物來台發表演說之外,像是微軟的比爾蓋茲,網路狂飆時代紅極一時的Cisco執行長John Chamber,還有惠普當時的美麗執行長Carly Fiorina,紅帽董事長Robber Yang……都在台北。

不只全球的IT界領導袖齊聚台北,還有全世界想要一次追逐這麼多科技領袖對話的媒體,也都聚集在小小的一個信義計畫區裡。

理所當然的,以台北世貿中心及TICC(台北國際會議中心)為中心,這裡發生的大小事也成為全世界科技及財經新聞的重要焦點。

不只如此,這些全球的媒體,難得來到台灣的同時,也都順道去拜訪與採訪了很多台灣的科技業者,例如,當時我就陪著國外來的記者一起去專訪宏碁的總經理林憲銘,而據我所知,該名記者也與一些美國來的同業拜訪了像是廣達等代工大廠。

除了這些公事之外,據我了解,這些記者們因為那一趟出差到台灣,時間相當長,所以也有人順道幫自己弄個長假,來個台灣旅行。像我認識的那名美國相當知名的記者,就順道環島一趟。而除了寫些硬派的科技文章之外,也寫些他在,例如,光華商廠見到的台灣真面目,趁機闡述隱藏在台北街頭的科技生命力。

科技泡沫

緊接著,隨著2000年底網際網路的泡沫化,台灣的科技產業似乎也隨之失去了光環。

接下來近十年的發展裡,我想很多事大家都已知道。這裡只說出我在媒體界所感受到的一些風向轉變。

2000年之後,除了世界級大廠的CEO來台的次數銳減,變得稀稀疏疏與難得一見之外,首先我所嗅到的是全世界都在打探中國大陸市場。

當時如果那一天突然有家以前不認識的外商,來到台灣設立分公司,記者與他們採訪或聊天得到的答案大致都是:看好「大中華區」市場。

也就是說,來台灣可能只是到一個「大中華區」(就是兩岸三地市場)的一個跳板;但從另一角度來說,也是一個「起點」,我覺得,差別在於當時台灣政府怎樣把握。

如果你留得住,可以給外商一個友善的「大中華區」營運條件,當時台灣的服務、科技、資金,人的素質……各方面都優於大陸,他們會願意把營運總部放在這裡,那麼台灣就是個「起點」。

如果留不住,那就是個「踏板」,敲門磚。也就是說,人家只是看見台灣人口密集,市場小,與中國大陸同文同種(不管你同不同意,這是外國人在看兩岸三地時的想法),是一個「試驗」的好場所。

其實,當時與台灣競爭這個位置的地方,除了香港之外,還有新加坡。是的,新加坡也是,他們原本就有全球在「亞太區」的樞紐地位,把大中華區市場放在新加坡管轄也是常有的事。

結果,大家當然很清楚,台灣只是人家進入大中華市場的踏腳石,敲門磚。

老外走了!

我無法精確指出這些改變的時間點,我只能說,這就像是慢性病一樣,逐漸在侵蝕你的身體細胞,終至有一天你查覺時,病已嚴重。

接下來幾年的改變是,我們從老外來台灣採訪,來追逐國際級CEO在台灣這個全世界在IT硬體採購上one-stop-shopping(一次購足)的最好地方──一個在IT硬體上,很多市佔率都是達到八、九成水準的一個小島;接著,變成是台灣的科技與財經記者,經常「很快樂」的到中國大陸去出差採訪。

是的!國際大廠的記者會,全球性的重要會議或產品發表,都轉移到了中國大陸,而一家又一家在大陸設立營運總部,台灣記者也從過去很方便的在台灣採訪,變成被邀請到中國大陸去。

對台灣的科技與財經記者來說,走遍大陸城市去採訪,可能是件很快樂的事;可是,對台灣的產業來說這卻是一個痛苦的改變。

因為,在這同時,台灣的科技與產業優勢,也逐漸在流失。而且,不只是國外科技大廠如此,國內所有要經營國際品牌的廠商,在情勢比人強下,也必需做出這樣的策略,而這個,無關「愛不愛台灣」,而是悠關企業能不能夠經營,還有企業的員工們如何養台灣妻小的問題。

例如,當時明碁從宏碁分割出來,自創BenQ還有改名明基的記者會,就是選擇在蘇州宣布。

中國大陸崛起

接下來,應該是近幾年,我在媒體界所感受到的是,中國大陸市場崛起之後,當然的,經常見到國際大廠的CEO飛北京上海,甚至鮮少出國主持會議的Oracle執行長Larry Ellison,也親自到北京主持一場首次在美國境外舉行的Oracle World。

而在之前,在大陸的一些科技記者會活動,可能還經常邀台灣科技記者過去。現在,連邀記者的機會也少了(不是沒有,但變得越來越少)。甚至,我偶爾在編外電時,以前是對岸媒體在編發生在台灣的科技新聞,現在變成是我們在台灣得去編國外大廠在中國大陸的重大宣布。

這種感受,非常辛酸!
執行長回來了!
說真的,微軟執行長Steve Ballmer來了真的應該值得台灣高興。

其實,一年前英特爾的執行長Paul Otellini也有來到台灣。

>>英特爾執行長Paul Otellini本週四訪台

換句話說,現在,這些超重量級的國際大廠的CEO也開始來台灣了。

這是我的思維:這些日理萬機而忙碌的執行長,既使搭專機,飛來台灣,飛行時間再加一些有的沒有的,至少也得浪費掉一天的時間,所以來台灣應該有重要的商業策略目的。

所以,他們的來到,應該代表了台灣在他們心目中的某種地位,或在某個商業策略上的重要性。這個重要性是什麼?是我們必需去探索的。探索出來時,這也是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真正的優勢。

我不敢說我說的就有道理,但是,至少,這是很值得我們去探索與思考的!我也嘗試要求記者去與分析師深入訪談這個問題,我更期待台灣有更多人共同思索這個問題。

而這裡,謹表達出我個人所嗅出的一些概括方向。

科技產業轉型
過去,台灣在全球IT產業裡所扮演的角色,只是代工、製造商而已。

台灣是再怎麼好的One-Stop-Shopping小島,也都是在幫忙賣硬體的品牌做硬體,賺辛苦錢;而且這種優勢在過去幾年也是不斷地隨著產業外移而在流失。

但在這同時,這幾年的轉變裡,我們見到像是宏碁、華碩、宏達電(HTC)躍升為世界級的大品牌,成為閃亮的國際巨星。

例如,全世界一想到netbook,都聯想到台灣的Asus,全世界的第一台Netbook就是華碩與英特爾在台北的Computex上第一次亮相的;而宏碁已經在這一季正式追過戴爾(Dell)成為全世界第二大的PC品牌,而且這種領先數字與態勢可以說是「穩坐」,挾著穩健的成長力,宏碁更期許能夠追過HP,成為世界第一;而HTC,它的產品一直是全世界媒體認為足以與蘋果iPhone競爭的,……。

而這還沒把許多公司沒登記在台灣,但卻是台灣人所創的品牌包括在內,像是Garmin,還有趨勢。

換句話說,台灣在全球IT產業中,已不再只是純粹幫人代工而已,在業者多年的努力下,像是宏碁,曾經歷經北美事業關閉的痛苦,現在我們有了很多的世界級大品牌,我說是大,不是那種沒沒無名的小品牌。

而Steve Ballmer幫HTC站台發表新產品,也彰顯出,對於微軟Windows Mobile來說,台灣的這家公司是微軟要與Android、iPhone競爭的重要夥伴。


台灣的筋斗雲!

這次Ballmer來台灣還有另一個很重大的意義:雲端技術。

這裡又有一個思維邏輯:一般來說(並非一體適用),國際IT大廠的CEO去中國大陸的主要目的,多是為了中國「內銷」市場的目的,也就是說要把產品賣到大陸;而來台灣呢?

會為了台灣這個個位數的百分比,甚至千分之幾的市場而來嗎?通常不會的。為的是台灣在「國際」運籌的策略。

像去年Intel的Otellini,他來台目的舉其大者是為了推動WiMax產業。台灣不只在相關硬體製造上很重要,同時台灣也是WiMax服務很好的測試場。

同樣的,Ballmer這次來台灣,至少在公開場合所見的,是要推動「雲端」技術,也就是微軟的「三螢一雲」願景:三螢指的是電腦、手機,與電視(或其他家電)等三種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螢幕;三螢一雲則是指,要利用雲端服務,讓資訊,能夠在這些不同的平台與裝置間無縫的整合。

相較於Otellini的來台,Ballmer對台灣有其更重要的意義。

雲端雖然有很多面向,但是,微軟在雲端中的角色,他所談的除了硬體裝置的範籌之外,還包括了網路服務。

這種網路服務要實現,需要有很好的IT基礎建設;而若要設立雲端中心的地方,當然也要具備這樣的條件,這可惜,Ballmer這次來還似乎沒見到相關的合作。 雖然微軟這次來台與經濟部簽署的合作備忘錄,比較偏向硬體裝置的研發,但這其中所涉及的應用及軟體整合,也意謂著台灣與微軟的合作關係,已不只是Windows -based產品的製造工廠,而這也意謂著未來台灣在硬體整合軟體與服務的世界潮流裡,有機會扮演要角。

另外,台灣在IT基礎建設上雖然落後於韓國,但是,在世界排名也算是前面的。

像是聯合國旗下ITU所做的2008年IDI Index調查,台灣排名是25名,不過這是在把台灣教育水準誤用大陸資料的結果,NCC將教育的指數修改之後,台灣應該是第13名。

>>ITU誤用中國大陸資料,算錯台灣ICT競爭力
>>從ITU報告看台灣ICT(資訊+通訊)發展

而據經濟學人的研究,台灣的IT競爭力,在2008年的高峰,達到全球第二名,謹次於美國:
>>英國經濟學人智庫:台灣IT產業競爭力全球第二

只是,在今年一下掉到了第15名:
>>EIU:台灣IT產業競爭力第二名掉到第十五名
從這些數字來看,台灣的IT基礎建設與全球的競爭力,雖然還不能說是太好,但潛力應該相當大。

至少,從Ballmer的來台,微軟與台灣合作設立雲端研發中心這件事來看,台灣的IT基礎建設,在未來的全球雲端趨勢下,台灣是有機會扮演供應鏈中的重要角色的。而且,這個角色,已不再像過去一樣,只是硬體的提供者。而是有機會在基礎平台或是關鍵技術及整合應用方面扮演要角。

世界在看台灣,台灣有看到自己嗎? 
台灣不斷在爭取國際舞台,不管你是統派還是獨派,都沒有人願意見到台灣在國際舞台上受到打壓。

我們也很努力想要利用舉辦一些國際的活動,來提供台灣在國際的能見度。

記得今年台灣有兩大國際性的活動,一是高雄的世運,一是台北的聽障奧運。這兩個活動,原本有它的教育,以及體育推廣意義。

然而,我們看到的是,當時台灣人都說看得很感動,都認為世界終於看得到我們。可是,一方面我們自己在扭曲這兩樣賽事的基本意義,把無辜的體育活動扯入了民族意識與政治對立的同時,也忘了一件事:世界沒有在看你,一切都只是自己在看自己。

我們若純就國際舞台的能見度來看,這裡有一個很有趣的對比。

這兩場運動會期間,我有大概到國外主流新聞網站像是紐約時報,還有華盛頓郵報等,以及Google News稍微搜了一下。

我不敢說沒有報導,但是,若用我瀏覽過以上網站的結果,綜合一個大概的結論是:世界真的沒有在看。 至於電視媒體,我必需承認我沒有接觸,或許加入電視之後結果會稍有不同。

但是這次Ballmer來台灣呢?以下是Google News輸入「Ballmer, Taiwan」之後的搜尋結果:




共有三條新聞:一是Ballmer宣布與台灣合作設立雲端研發中心,第二則是Ballmer在台灣談Windows 7;第三則則是Ballmer與HTC一起發表Windows Mobile最新手機。其中,宏達電那則新聞,也在Google News的科技主頁裡就曝光了。

在這些新聞裡,報導台灣的並不是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報。其中像華爾街日報,他是目前美國流通量最大的一份報紙,而且它也是財經類的報紙,影響的是美國的精英人士,你也可以說,它是影響力最大的報紙之一。
>>Microsoft, Taiwan To Develop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案:華爾街日報直接點選進去並無法閱讀全文,建議到Google News把這則搜出,再點進去就可得到免費的全文〕

而PC World則是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幾大科技媒體集團之一,這一則報導的標的是IDG旗下的IDG News Service,也就是說,這則新聞會遞送到該集團全世界所有的科技媒體,同時IDG也與美國部份新聞機構有合作餵稿的關係。

>>Microsoft to Open Cloud Computing Center in Taiwan


其他還有像路透社、法新社、彭博社等通訊社,這些通訊社的新聞也會供應給其他的新聞媒體。

我的意思並不是說不去辦國際賽事,而是希望大家能夠回歸到事情的本質來思考。當我們在辦國際賽事實,應該本於體育推廣,教育人民,還有強民健國的正確心態來思考。

若我們硬要期望從中吸引不符合原本賽事目的的國際目光,結果勞民傷財之後,一切都只是自己關在家裡自嗨。

但是很諷刺的是,我們舉辦賽事,期望世界看台灣,但其實沒人在看台灣;如今,Ballmer來台,國際真的在看台灣,台灣人卻看不到自己。

昨晚與早上在看電視時除了偶爾聽到財經台有報Baller的新聞之外,其餘的都被每天一樣的政治口水還有社會事件等給淹沒了,或許各家電視都有報,但在收視的考量下,可能所佔畫面沒有太多。

而在網路媒體(其中有很多也是傳統的報紙)方面,雖然Ballmer的新聞沒有一家有漏,全台灣的記者們都很用心的在報導這個新聞,無奈,台灣人似乎沒有興趣,以我在Google News中文版所見為例,莫說要上焦點新聞,連科技或財經版都很難。

而早上在看網路流量時,除了已經聞到這個頭條流量會很小的味道之外;Google News也的表現也可能印證我的嗅覺。 早上還曾在Google News 財經版驚鴻一暼見到Ballmer的新聞,但下午,就已經完全在財經及科技版上消失無蹤了,以下是早上的截圖:



後記:

心裡在想,這次Ballmer來台馬總統沒能與微軟CEO來個半小時或一小時的公開對話(或許有安排但沒成功),相當可惜。

兩人不談政治與主權,只談科技未來;不用花錢蓋體育場或什麼新設施,不用多年籌畫與向國外機構爭取,也沒有對岸的壓力與抗議,只利用台灣科技優勢的宣傳力量,是不是對我們更有效益呢?

原文迴響:

Re: 從微軟CEO訪台看台灣的科技力量 [回覆]
Dear Jack,
你還真用心,上面的留言都還去回覆~
Allen 回應於 12 十一月, 2009 12:15


Re: 從微軟CEO訪台看台灣的科技力量 [回覆]
看完這編文章深有感觸 雖然我並不是科技人 並無法從科技產業的角度來評斷
但...本人來北京工作兩年多..從周遭許多的早已來中國定居台商談話中深刻感受到..
台灣近幾年在〝台灣人自己〞心目中的地位已不如中國大陸..
當然就連我的台灣老闆都在說『台灣市場太小..不值得投資太多的金錢在這個市場?中國大陸一個城市就勝過整個台灣...』這些話在這兩年中聽過了無數次,說實在的 我來北京兩年並不否認台灣確實是沒比中國大陸大,人沒比他們多,但我相信素質一定比他們都好..
因為我們公司在台灣並沒有分公司,完全是一個在內地成立的公司,因為主事者是台灣人,我才在兩年前有機會到中國發展,但我並不是一位台幹..我常說我是一位台勞..在中國的台勞..我深刻感受到在中國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工作態度?
我開始深思,台灣真的有他們說的那麼差嗎?為何連自己台灣人都這樣說自己的家鄉呢?
每每聽到他們如此說時,內心就不斷吶喊〝我相信台灣會再好起來、一定會的〞,最令人可悲的是 身為台灣人的他們卻這樣說自己的家鄉?難道他們忘記了也因為他們從小是身在台灣他們才能有現在這樣的成就,人往往都忘了反思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事。
而我..也決定明年重返台灣..因為我希望台灣能重新站起來,希望從2010年開始重新找到屬於台灣的舞台,不論是從科技業或是其它產業,我相信台灣會讓世界再次看到屬於台灣的優勢的。


D 回應於 11 十一月, 2009 09:11


Re: 從微軟CEO訪台看台灣的科技力量 [回覆]
我非常贊同黑傑克的看法, 台灣媒體不知怎麼一窩蜂盲目地在吹捧Google?
殊不知, 它吃的用的全是免費的公共財(Internet), 賺淨廣告費, 卻絲毫沒啥真正benefit back to 台灣的IT廠商. 記得有一位台灣的名教授在報紙的社論中曾評論過Google: "Without Internet, Google is just one piece of garbage!" 真是一針見血; 反觀微軟, 他們老大真的太久沒來台灣了. 說實在的, 微軟在台灣賺錢, 至少我們台灣廠商還有得也跟著受惠一起賺錢. 不懂台灣媒體在報導Google 與微軟時的偏好就非常明顯. 尤其是商周. 說多了Google好對台灣又沒一點好處! 是否該更有智慧些, 不要再一味的亂打亂罵了.


必看 回應於 10 十一月, 2009 21:38


Re: 從微軟CEO訪台看台灣的科技力量 [回覆]
科技人的角度來看,
或以體育人的角度來看,
新聞的取向一定不同,
像聽障運動會
一定不如正式奧運新聞來的引人注目,
吸引全世界的眼光
並不侷限於某個領域
資訊科技為熱門產業所以它的新聞有一定的連貫性
像奧運的新聞是階段性,就在舉辦的那段期間吸引目光
但不能否認它的"吸睛"功能
就算新聞版面沒有科技新聞連續或多
但引起世界小眾注意也是一種宣傳.
不是嗎??


科技運動 回應於 10 十一月, 2009 13:26


出名帶來的好處? [回覆]
小弟不太抓的住重點, 請問出名會給台灣帶來哪些好處? 或是對台灣造成什麼良性的改變? 我們不是政治人物, 出名對科技人的意義不大吧!


風神 回應於 09 十一月, 2009 18:34


黑傑克 Re: 出名帶來的好處? [回覆]
"出名"不是重點,
重點簡單一句:科技,真的是台灣的寶貴資產!


希望有更多人能夠贊同或了解這一點.


黑傑克 回應於 11 十一月, 2009 11:24


海角147號 Re: 從微軟CEO訪台看台灣的科技力量 [回覆]
我覺得台灣最強大的競爭力
就是那源源不絕的拼勁和不斷超越自我的力量
隨著大環境的改變,不斷自我修正..!!
十年前是如此,十年後亦是如此!


海角147號 回應於 09 十一月, 2009 09:36


黑傑克 Re: Re: 從微軟CEO訪台看台灣的科技力量 [回覆]
非常同意,


台灣的民間創造力一直很強,像我文章中所提的競爭力報告我沒說太多細節


但報告內容都大概顯示,與政府相關的項目台灣表現都較差,與民間相關的,則表現較佳


黑傑克 回應於 11 十一月, 2009 11:26


Re: 從微軟CEO訪台看台灣的科技力量 [回覆]
WIN 7可以讓台灣觸控領域技術在國際間發光發熱的,就好像HTC當初與 WINDOWS MOBILE合作讓智慧型手機快速成長一樣


ariel 回應於 09 十一月, 2009 09:11


Re: 從微軟CEO訪台看台灣的科技力量 [回覆]
如果沒有錢的問題那就很美了


微軟可能釋出免費版本的office嗎?


為什麼政府不自己作一套office而要一直付錢給M$呢?


obarisk 回應於 08 十一月, 2009 16:48


Re: 從微軟CEO訪台看台灣的科技力量 [回覆]
邊陲國的機會 - 小國與大民


台灣是幸運的, 也是偉大的, 很多孤立的邊陲小國也都有好的故事可說: 英國, 芬蘭, 新加坡, 以色列, 台灣...


這些國家的"偏執", "疑神疑鬼"(Paranoia)也是可以理解的。我的觀察是台灣的整體精神狀態比較不穩定,從媒體老闆與記者所選擇的報導角度就是很好的說明案例。國際公司CEO的停留,華裔優秀表現等等都會成為一種表徵報導,這點與中國的媒體一樣,中國媒體是拒西方與批西方的心理基礎,台灣則是媚西與寵西。


台灣的整體精神狀態不穩定的原因不一而足足,我只想反應媒體老闆與記者的信心狀態與最後所選的報導觀點,太多對單一事件的分析,反映出小國小民的隨時驟變的不穩定心情.我們這些小國的產業發展故事中不可忽略的是我們的"大民"精神,這種發展的信心基礎不知為何很少被提起,分析.教科書裡有嗎?


我在曼谷看到的台灣某出版社的教科書裡有關於白河的蓮花,太魯閣等鄉村旅遊景點.我去編書的話,我一定會加入"亞洲蔬菜中心",農耕隊與慈濟有效的援外項目,台灣電子產業機動性的進化發展.這些是台灣可以給其他國家人民的發展故事,無形的文化信心資產。


共勉之。


Ann 於曼谷


Ann Kao 回應於 08 十一月, 2009 14:26


黑傑克 Re: Re: 從微軟CEO訪台看台灣的科技力量 [回覆]
先生所言最後一段個人相當贊同,這些議題也應該是媒體多多去闡述的.不過這一類議題比較像是雜誌與專題的題材,通常,新聞題材都還比較以"事件"在觸發的.


然而,用單一新聞事件的評析行為來推斷說這是小國心態,以及國人精神狀態不穩的表徵,個人完全無法茍同,若以此點論斷,那麼全世界沒有那一國的人民精神狀態是穩定的:君不見在這篇的例子裡,美國媒體追Ballmer訪台的新聞追到台灣來,這又要怎麼解釋?那是否可推論美國人精神狀態更差?


新聞的評析角度原本就是多元化的,不管是格式或方法來看.有人從一粒砂可以看世界,從路邊的一個小事就可見到一國的大問題;有時又必需匯集十幾年的資料... 而從一個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來評析,並做為切入點,不管在國內外,都是非常常見的一種新聞評析行為,無關乎國民精神狀態.


像是Windows 7發表後,現在已經快一個月啦,君不見美國科技及大眾媒體到現在都還在評論及探索到底有沒有PC換機潮?PC產業可不可能因為win 7而帶來更高的銷量?...


這是因為,只要是有影響的事件,媒體就會緊追不捨的去探索,這個緊追不捨,無關乎人民精神狀態好不好,無關乎小國寡民;在消費政經議題上如此,在科技議題上亦然.


黑傑克 回應於 09 十一月, 2009 10:28


Re: Re: Re: 從微軟CEO訪台看台灣的科技力量 [回覆]
謝謝 IT Black Jack 的回覆,與說明新聞業的做法。


所有的新資訊商品,只能到台灣或台灣的工廠來生產,像OLPC (One Laptop Per Child) 要起飛成功,Negroponte先生也是要來台灣找系統製造商,300-700萬台機器的量,全世界也只有台灣加上中國的廠商鏈做得到,否則美金100元的單價目標會變成300或500,就不用想OLPC 的未來了。MS 的 CEO 不來台灣的話,HTC的新機器照常發表,新3C的趨勢照常行進,台灣的系統製造產業優勢照常獨步全球,台灣的系統製造商和MS 好比唇與齒,大家把舞台作給軟體一哥。


台灣人為主的IT產業與經濟發展之下,支持這發展進程的文化特色,商賈文化等等,有其獨特性,普遍性,舉世性,真的說的太少太少了,少到世界上可以說沒有國家對台灣的文化有辨識性與認同感。說到少數民族,最快閃入的是大洋洲,亞馬遜與雲南,說到亞洲式民主,大概是一片烏黑的印象,說到和平,一定是達賴喇嘛。台灣是世界上最民主的華人社會,可是應該只有少部分政治記者與學者知道,連我們都一直無法看重自己,媚西,捧中,對自己與年輕一輩的"自評"相信一定很低。


IT Home 報產業消息,部落客Black Jack 寫觀點,都很好,但是從單一事件中選擇報導觀點時,目前從大部分網路報導所見者,都是經濟產業觀點優先,文化文明的說明與宣揚真的少到一般人認為我們沒有文化文明優勢,只有不斷的危機。如果IT Home 耕耘多層面的報導,一定比天下/遠見更另類,更能收效。


Ann Kao 回應於 11 十一月, 2009 22:04
黑傑克 Re: Re: Re: Re: 從微軟CEO訪台看台灣的科技力量 [回覆]
感謝先生支持與鼓勵。


先生所言甚是。關於這方面,我只能說,這是一個分工的社會,文化問題我想還是留給相關的專業人士來評論。個人能力所及,能把科技議題處理得好,就已力有不逮了。


的確,個人認為台灣有很多的民間活力,文化動能,都是國際所未見的,甚至台灣自己人也不知道的(甚至我懷疑我自己在這方面也認識台灣不夠);但有幸的是,在科技產業,相較之下,這方面台灣的國際能見度還是不錯的。


我會再繼續努力朝先生所提供的更廣大視野去嘗試看看。


黑傑克 回應於 11 十一月, 2009 22:39
Re: 從微軟CEO訪台看台灣的科技力量 [回覆]
黑傑克:
謝謝你的文章和對話.我也從事與科技有關的工作,是針對資訊弱勢的一邊。
我也會努力作我可以做的。


Ann Kao 回應於 12 十一月, 2009 14:08
Re: 從微軟CEO訪台看台灣的科技力量 [回覆]
台灣已經是科技製造大國,無庸置疑。
我想並沒有人忘記這件事,說自己爛,批評毛利低,是為了求更大的進步,期望台灣有更好的發展空間。
而您的看法在小弟看來反而像是「自我感覺良好」文。
微軟目前的情況除了PC外,其他的兩螢一幕聲勢都很弱。
試想,要談雲,如果台灣除了硬體製造之外,真的您自覺的那麼重要,來合作的為什麼不是Google?


路人餅 回應於 07 十一月, 2009 09:29


黑傑克 Re: Re: 從微軟CEO訪台看台灣的科技力量 [回覆]
我非常贊同你的看法,此文只是想拋磚引玉,若有人因為此文而去思考台灣的科技產業,我覺得就一切值得了。


事實上本文從來就沒有說台灣科技產業有多好又多好,但十年光陰的對比很諷刺:


一、十年前的台灣只是個硬體製造工廠,但當時的盛況,非現在所能比。


二、十年之後我們產業有升級了一些,也出現了很多國際大品牌,國際已經認識我們,但我們似乎不認識自己。


另外,個人也沒有認為台灣的科技產業非常好了,只是認為:這是一個很值得政府還有全民去重視與發展的產業,很值得投入更多的資源。至於投入的內容是什麼?我不是專家,我相信兄台可能還可有更好的見解。


至於Google,其實他們在台灣也是有雲端服務的投資的,IBM也有,只是他們的宣傳沒有CEO來訪這麼大。所以,這方面我並不贊同你的看法。


黑傑克 回應於 07 十一月, 2009 09:50


Re: 從微軟CEO訪台看台灣的科技力量 [回覆]
Jack,從朋友那邊看到你的好文,給你推一下。


BTW,世運其實曝光不少,我在米國廣播/電視/網路新聞都有看到,白人同事還問我開場那個騎歐多拜的人偶(電音三太子)哪來的,但聽奧就真的沒什麼報導,蠻平淡的。


威爾洪 回應於 07 十一月, 2009 05:08


黑傑克 Re: Re: 從微軟CEO訪台看台灣的科技力量 [回覆]
好久不見。聽說又登一科了?


世運在美國電視上看得到讓人很欣慰。


不過,我在網路新聞,我記得有找到一些台灣的英文報紙的,美國大報的就沒找到了。不過,既使有曝光,我想,那種投資報酬率大概也不如科技吧。


黑傑克 回應於 07 十一月, 2009 07:43


Re: 從微軟CEO訪台看台灣的科技力量 [回覆]
之所以電視媒體沒大報特報的原因,有一個原因可能是,當天M$讓東森的張雅琴在一個有看似很刻意的狀況下,【不小心】拿了Ballmer的獨家專訪,現場至少十台電視台攝影記者,變成在拍攝張雅琴採訪Ballmer,最後的結果,當然就不用問囉。


旁觀路人 回應於 06 十一月, 2009 15:41


黑傑克 Re: Re: 從微軟CEO訪台看台灣的科技力量 [回覆]
感謝提供
這是個很好的資訊


其實我覺得電視應該各家都有報,因為好像各家電視都有去採訪
但我並沒有辦法去追縱
只能陳述自己的主觀感受,好像有特別去找也找不到畫面
所以我比較相信收視問題而少帶畫面


其實 有時Google News在反應一個新聞熱門度時也挺準的
像Ballmer這則我看Google News跑不大出來大概就知道流量不高了
結果今天看該相關新聞流量,只能說:慘慘慘


黑傑克 回應於 06 十一月, 2009 15:46


Re: 從微軟CEO訪台看台灣的科技力量 [回覆]
這idea太蠢了,一個腦殘的政治人物,一個科技界的老大,你猜他們能擦出什麼創新的火花?光想就沒新聞搞頭了。


公關 回應於 06 十一月, 2009 15:24


黑傑克 Re: Re: 從微軟CEO訪台看台灣的科技力量 [回覆]
或許你說的對吧,也可能有些類似的思維或原因而沒有我猜想的對話


不過,如果有的話至少能代表政府重視科技產業,不管這個總統你喜不喜歡,他都是我們的總統,我認為科技是我門應該要重視的產業,可是,我們的政府卻不夠重視;


因為政府的不重視,所以全民也不重視


當我們希望國際能見到我們時,我們卻忘了,台灣這個小島是一個科技大國,發生在台灣的科技大事也是國際經常在觀注的焦點


黑傑克 回應於 06 十一月, 2009 15:4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