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1日 星期二

終於支援POP3──晚了幾年的Hotmail

原始發布時間:22 七月, 2009 17:14

台灣微軟終於宣布Hotmail支援POP3收件功能──晚了對手的這幾年來,微軟失去的恐怕不只是網路信箱的使用者。

根據微軟說明,Hotmail支援POP3之後,終於讓使用者可以透過任何裝置(包括手機)的收信軟體(如Outlook)或信箱服務(如Yahoo Mail及Gmail)來收Hotmail裡的信件;而相反的,也可用Hotmail來收Gmail,或是公司等支援POP的外部郵箱。


以下是微軟的官方新聞稿:

Hotmail整合所有網路帳號 支援電腦與手機郵件下載微軟宣布Hotmail開放支援POP3收信功能
(2009年7月21日,台北訊) 微軟今日宣布全球擁有3億7千5百萬用戶的Hotmail服務開放POP3伺服器郵件下載功能,未來用戶透過個人電腦與手機版郵件軟體即可收發Hotmail郵件,用戶要在個人電腦或手機中進行設定,便能享受這項便利功能。同時,用戶也能在Hotmail帳號中整合各家支援POP3的郵件服務供應商,如Gmail與Yahoo! Mail,讓Hotmail使用者透過單一帳號便能輕鬆接收所有信箱的訊息。用戶可立即登入Hotmail體驗全新功能:http://mail.live.com/
微軟線上服務事業群台灣、香港暨澳門總經理朱會泳表示:「這次在台灣推出的POP3郵件下載服務,將帶給用戶個人電腦、行動裝置與網路郵件整合的豐富使用經驗。我們也開放在Hotmail中整合其他網路郵件帳號的功能,將重要訊息一網打盡,使數位生活更便利,我們期待透過這項服務提供用戶更有效率、更便捷的生活。」
POP3是一項郵件通訊協定,讓用戶得以透過在電腦或手機上安裝的郵件軟體接收並發送網路郵件。用戶能將Hotmail中的郵件下載至電腦或手機,只要支援郵件收發軟體的手機,都能在郵件軟體中設定下載Hotmail郵件。除可不受上網條件限制、隨時瀏覽之外,也方便用戶備份並查詢重要信件內容。微軟現有的郵件服務軟體,如Windows Live Mail、Outlook Connector與Windows Mobile手機版Windows Live,均提供整合郵件服務,極致便利用戶溝通體驗。
整合POP郵件 豐富精彩生活

Hotmail本次開放支援POP3郵件下載功能,具有以下幾項特色:
  • 郵件下載,輕鬆查閱:透過電腦主機或手機設定下載Hotmail郵件,用戶可不受上網條件限制,隨時瀏覽、備份並查詢所需內容。 
  • 方便設定,省時省力:透過Windows Live Mail、Outlook Connector以及Windows Mobile手機版Windows Live,在電腦和行動裝置上輕鬆整合Hotmail與Hotmail以外的網路郵件帳號,重要訊息不漏接。
  • 個別設定,使用便利:無論在網路端或本機端,所有整合下載的郵件,均可按照使用習慣,標示郵件來源,客製化定義郵件收納規則,管理超輕鬆。

如微軟所說的,這個功能這麼方便好用,但競爭對手都已經推出好幾年了,微軟到現在才姍姍來遲。這幾年裡,微軟失去的除了使用者數之外(雖然原因不全然是POP3),可能還有web-based mail這塊網路服務的重要灘頭堡。

我為什麼用Gmail

事實上,微軟的Hotmail早在今年初就開始支援POP3功能,台灣區算是晚了半年。在此之前,台灣使用者若把地區設定為,例如,美國,還是可以支援POP3。

但既使從今年一月開始算起,微軟還是慢了對手至少有三年之久(個人記憶,不知有沒記錯?)

在這幾年來,我不知道和我一樣(或類似)的故事發生在多少人身上。

2004年Google宣布進軍網路信箱市場,算是在全球網路市場投下了震撼彈。當時Gmail還在初期試驗階段時,我就透過關係弄到了一個帳號(當時的邀請函可是能夠到網拍上拍賣的)。初期對Gmail的設計,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很不習慣,甚至連語言的支援也不是很好,收到亂碼的機會很多。

但隨著Gmail越來越成熟與穩定,以及加入了越來越多的功能,讓我不只越來越習慣Gmail而已,早就可以說是到「喜歡」的地步。而早在兩年前,Gmail已經成為我的主要信箱了。我每天起床或是休假完後第一件事,就是開電腦進Gmail:不是Yahoo mail,更不是hotmail。

這種習性的改變關鍵在於Gmail開始支援POP3之後,所提供的外部郵箱收信功能。

因為當時我在使用公司的email方面面臨了許多問題。包括公司電腦上的Outlook收件軟體相當不穩定,每天收的信件相當多,經常在擔心何時會有2GB魔咒發作外,龐大的垃圾郵件也讓我感到非常頭痛。還有,經常公司有許多事是必需在下班時間遠端處理的,Web-based的信箱才能夠確保我隨時可以取得所需的資料。

就在正式轉到Gmail那一刻,我只能用「解脫」來形容。

我不用再每天刪那一、兩千封的垃圾信;然後還得從中挑出所需要的信;有時候還得去翻垃圾桶找出被誤刪或誤判的信。

而且,我讓公司信箱成為Web-based,也就是往後我不管人在那裡,只要可以上網,都能夠掌握到與公司內一樣的資訊。

所以,就在兩年前,我終於正式與Outlook說拜拜;後來微軟的Office裡有沒有Outlook我也完全不在意了。而在網路信箱方面,我也逐漸把主信箱從Yahoo Mail轉移到Gmail。

當時我也寫了一篇文章評論三大信箱業者的競爭:

>>歷久彌新的信箱服務之戰──無限G與Web-based


看看數字

以上所談的,相信不只是我的個人經驗而已。從各種研究顯示,雖然Gmail要追過第一名的Yahoo Mail還不大可能,但是追過微軟MSN卻已是為時不遠。

TechCrunch今年一月引述comScore數字報導(到comScore未找到相關報告)

>>Gmail去年成長43%,AOL及Hotmail該緊張了!

該報導所提供的重要數據與資訊如下:

.去年美國第一名為Yahoo Mail,成長11%達9190萬使用者
.第二名為AOL,4660萬人
.第三名為Hotmail,減少5%為4350萬
.第四名為Gmail,成長11%,達到2960萬不重覆造訪者。
.Gmail大概在兩年內會追過AOL及Hotmail。


另根據Hitwise五月時公布的北美二月數字

.在雅虎所有的服務裡,Yahoo!Mail的使用是最高,超過其流量的三分之一(36.71%)。
.Yahoo!Mail有56.46%的市場佔有率,較去年成長3%
.Windows Live Mail有19.14%,較去年減少25%
.Gmail為10.82%,較去年成長88%


Hitwise在7/18的網站排行榜

.Yahoo Mail以4.28%居第三名。

.Windows Live Mail以1.65%居第六名。

.Gmail以0.9%居第11名,AOL以0.55%居第13名。





重要灘頭堡
在網際網路崛起的過程中,email可以說是最早成為「殺手級應用」的一項應用。

十幾年來,全世界的人都不斷的在探索到底我們能夠拿網際網路做什麼,期間也有很多應用或者曾被捧上天然後又下地獄,例如網路聊天室;或者「時機一直未成熟」,例如近年來隨著YouTube崛起才終於可見到未來的Video On Demand。但從internet開始萌芽以來,好像沒有人有懷疑過email。

研究也顯示,信箱服務就佔去了Yahoo總流量的三分之一以上,顯示出e-mail的重要性。

但Email的重要性不只是它本身的使用率及流量而已:它也是網路上的重要通行證,甚至可以說是身份證。

我們不只每天上網都會檢查信箱,每次要使用什麼網路服務時,也都需要email帳號,或者以它來登入,或者以它來做認證或確認。

換句話說,在網路服務世界裡,或者用現在熱門的新聞辭彙來說──在雲端服務上,對Google和Yahoo等網路業者來說網路信箱理所當然的是一塊最重要的灘頭堡──擁有信箱使用者,相當於也擁有了未來推動新服務的保障名額。

例如,如果你是Gmail使用者,每天使用Google一大堆的服務,或者那天要使用Google的新服務時,都相當方便,只要一個Gmail帳號,就能夠通行無阻。而對於擁有Gmail的Google來說,要推動新服務也相當簡單,只要讓Gmail使用者同意新服務使用條款,按幾個「下一步」,帳就直接開通,不需冗長的註冊程序。

雖然業界在推動一個名為OpenID的計畫,但就我的理解,OpenID並不是要取代email作為網路身份證的地位。甚至OpenID的推動,還有賴於各大網路信箱業者的鼎力支持,有待他們做為OpenID的供應者。

>>維基百科說明

微軟雖然在網路信箱的創新與改進上不如對手,但是在推動hotmail成網路身份的功夫可不落人後。不知看倌還記不記得多年前,微軟多年前就有推出一個Passport認證系統,希望利用這項計畫,讓MSN Mail成為全球網路世界的共同ID。幸運的是,微軟這個大計目前為止,應該還不算成功。另一個則是由HP、IBM,及Sun主導的自由聯盟(Liberty Alliance)。

不過,微軟的Passport計畫其實現在還是持續在進行,只是改名叫做Live ID──看它的名字就知道,微軟要讓它成為你我的網路身份證(ID)。

最後,我想,POP3雖然只是冰山一角,但從這個事情也讓我們想到,在這幾年來,Gmail持續在提供更好的網路信箱服務的同時(這才是基礎),微軟顯然在這方面趕不上對手的腳步,反而分心於想要讓hotmail成為網路身份證,有點本末倒置。這也讓它在近年來網路信箱服務不斷流失市佔率的原因。

衷心期盼微軟的Hotmail能夠回到使用者需求來考慮問題並持續改進,就像它的Bing搜尋一樣--雖然為時已晚,但至少可以挽回流失的市佔率。而且至少微軟在網路信箱市場目前仍然還是第二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