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未來傳統出版會像恐龍一樣消失,不如說未來是一個多元化閱讀的花花世界。
在《出版業解構時代之白馬非馬篇》中我想要做的是點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現今媒體及產業所在談論的都只是狹義的電子書,也就是封閉式的、以傳統出版品「再出版」、「再利用」拿來賣錢的電子書。
但當我們把眼界張開,看到廣義的電子書後,回顧十年來網路的發展,如果長期以來,對於傳統出版衝擊更大的免費內容都還殺不了傳統出版,那重製傳統書,以傳統統書再次出版,而拿來收費的電子書,甚至在閱讀經驗上試圖模仿傳統的電子書,怎麼讓傳統出版社從地球上消失?
另外,除了之前的兩類電子書外,在此我還要再補充所謂的「第三類電子書」,若把這類包括進去,也可視為「超廣義電子書」:它與第一類加起來,影響將更大。
所謂第三類,就是網路上原生出版的內容。這類內容絕大多數都未出版成傳統的書籍或報紙,甚至可以說與傳統出版完全沒關係。
例如網路原生媒體,還有部落客,以及一些個人網站等內容,甚至一些討論區或噗浪、Twitter在流傳的訊息。當然的,這些內容有些部份也會因為有些人在網路上成名之後,也被傳統出版商看上而集結成書或以其他任何方式拿到實體出版。
這篇文章裡,我將探討網第一類加第三類內容(或簡稱網路上的免費開放內容),與傳統出版之間的優缺點,也藉以說明這些內容對傳統出版的衝擊有多大:但另一方面我要表達的是,十年來的這些大衝擊,都還未完全讓出版業死去。
至於網路對於各個出版領域:包含報業、雜誌,以及圖書出版三大領域,各別的衝擊與所帶來的挑戰,細節方面將以其他後續的三篇文章再分開來探討。
Internet的優勢:即時、變動,細微而無孔不入的情報與知識
網路這個新媒體的出現,由於其即時、互動,以及跨疆界等諸多特性,讓它在許多方面,都比傳統媒體(包含印刷,以及電視及廣播等電子媒體)顯然是更為優秀與無與倫比的傳播方式;但另一方面它又有很多的不足之處。
這裡就要從網際網路的特性,來看看到底它對出版業的可能影響;以及傳統出版仍有那些優勢?
首先,我想概略探討一下有那些類型的內容是傳統出版容易被取代的;那些又是不容易被取代,或者說,傳統出版仍可以握有優勢的。
變動性與細微的知識
例如,傳統的百科全書。
百科全書的產生的主要概念,是要有系統的集結人類所累積的無所不包的知識,雖然中國和西方的百科全書都同樣可溯源自兩千多年前的先秦(爾雅)及古希臘時代(亞里斯多德全集),但是真正較符合當代百科全書觀念與標準的,應該大概是在幾百年前。
西方是以18世紀啟蒙時代的狄德羅與伏爾泰等人所發起的百科全書派為濫觴,而中國一般認為明朝的永樂大典是最早的一本,但影響最大與最知名且目前保留最完整的,工程也最大的,當屬清乾隆的四庫全書。
>>維基百科關於百科全書的介紹
>>維基本科關於四庫全書的介紹
我們把時間拉回到當代。
Internet起來之前,家裡稍有錢的人家可能會買個一套大英百科全書放在家裡隨時查閱,像我比較窮,大學時打工一年以分期付款買了一套Funk & Wagnalls再加一套Master Pieces(集結西方古今大部頭經典著作的套書);而家裡買不起的,若有什麼知識要查閱,也經常會想到上圖書館找各種百科全書。
>>Funk & Wagnalls百科全書
(很諷刺的是,現在我們還必需透過維基百科才能夠知道或認識這套百科全書)
但實際上百科全書的著作模式,更適合以網路來協作,其內容的更新也更加快速,所能收錄的知識也更加廣泛,因為作者群不再受限於大學教授等少數專家。而且由於知識是不斷變動與演進的,傳統百科全書對於新知識可以用每年的補遺本增加,但對於演進或修正後的知識呢?
而像Funk & Wagnalls提供了服務券(真正名稱和數量忘了,好像是50張),可以讓你把問題寄到美國,他們會幫你把問題轉給專家幫你回答問題,再寄給你。以當時的通訊速度,我猜,順利的話至少要一個月我才能得到答案。
我們再看網路,百科全書的知識可以隨著知識的改變而不斷新增與修編,例如,對於每年推陳出新的更種最新技術傳統印刷的百科全書根本無法應付。 另外線上百科全書的搜尋功能不但把傳統翻閱資訊的速度比下去,如果要找的資料是維基和線上版大英百科全書裡沒有的,沒關係!因為全世界數以億計的網頁,就是全世界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無所不搜的Google搜尋引擎,可以讓你把所有可能的內容搜出來。
記得十年前我在翻譯一本書時,書中作者一句「就像Capistrano的Swallow…」,讓我完全無法翻譯下去。當時我不知跑了多少趟的大小圖書館,截盡所能的找所有可能的資料,韋伯氏大字典這種從大學就在書桌下擺上一本當踏腳用的超級大字典就不用說了,所有的百科全書翻還是找不到。
當初還是撥接上網時代,包括我在內大部份人,既使有在上網,也都還不知或還不習慣許多問題在網路上解決。但有一天,我靈機一動,在上網時想到這東西可否在網路上找?
這篇文章裡,我將探討網第一類加第三類內容(或簡稱網路上的免費開放內容),與傳統出版之間的優缺點,也藉以說明這些內容對傳統出版的衝擊有多大:但另一方面我要表達的是,十年來的這些大衝擊,都還未完全讓出版業死去。
至於網路對於各個出版領域:包含報業、雜誌,以及圖書出版三大領域,各別的衝擊與所帶來的挑戰,細節方面將以其他後續的三篇文章再分開來探討。
Internet的優勢:即時、變動,細微而無孔不入的情報與知識
網路這個新媒體的出現,由於其即時、互動,以及跨疆界等諸多特性,讓它在許多方面,都比傳統媒體(包含印刷,以及電視及廣播等電子媒體)顯然是更為優秀與無與倫比的傳播方式;但另一方面它又有很多的不足之處。
這裡就要從網際網路的特性,來看看到底它對出版業的可能影響;以及傳統出版仍有那些優勢?
首先,我想概略探討一下有那些類型的內容是傳統出版容易被取代的;那些又是不容易被取代,或者說,傳統出版仍可以握有優勢的。
變動性與細微的知識
例如,傳統的百科全書。
百科全書的產生的主要概念,是要有系統的集結人類所累積的無所不包的知識,雖然中國和西方的百科全書都同樣可溯源自兩千多年前的先秦(爾雅)及古希臘時代(亞里斯多德全集),但是真正較符合當代百科全書觀念與標準的,應該大概是在幾百年前。
西方是以18世紀啟蒙時代的狄德羅與伏爾泰等人所發起的百科全書派為濫觴,而中國一般認為明朝的永樂大典是最早的一本,但影響最大與最知名且目前保留最完整的,工程也最大的,當屬清乾隆的四庫全書。
>>維基百科關於百科全書的介紹
>>維基本科關於四庫全書的介紹
我們把時間拉回到當代。
Internet起來之前,家裡稍有錢的人家可能會買個一套大英百科全書放在家裡隨時查閱,像我比較窮,大學時打工一年以分期付款買了一套Funk & Wagnalls再加一套Master Pieces(集結西方古今大部頭經典著作的套書);而家裡買不起的,若有什麼知識要查閱,也經常會想到上圖書館找各種百科全書。
>>Funk & Wagnalls百科全書
(很諷刺的是,現在我們還必需透過維基百科才能夠知道或認識這套百科全書)
但實際上百科全書的著作模式,更適合以網路來協作,其內容的更新也更加快速,所能收錄的知識也更加廣泛,因為作者群不再受限於大學教授等少數專家。而且由於知識是不斷變動與演進的,傳統百科全書對於新知識可以用每年的補遺本增加,但對於演進或修正後的知識呢?
而像Funk & Wagnalls提供了服務券(真正名稱和數量忘了,好像是50張),可以讓你把問題寄到美國,他們會幫你把問題轉給專家幫你回答問題,再寄給你。以當時的通訊速度,我猜,順利的話至少要一個月我才能得到答案。
我們再看網路,百科全書的知識可以隨著知識的改變而不斷新增與修編,例如,對於每年推陳出新的更種最新技術傳統印刷的百科全書根本無法應付。 另外線上百科全書的搜尋功能不但把傳統翻閱資訊的速度比下去,如果要找的資料是維基和線上版大英百科全書裡沒有的,沒關係!因為全世界數以億計的網頁,就是全世界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無所不搜的Google搜尋引擎,可以讓你把所有可能的內容搜出來。
記得十年前我在翻譯一本書時,書中作者一句「就像Capistrano的Swallow…」,讓我完全無法翻譯下去。當時我不知跑了多少趟的大小圖書館,截盡所能的找所有可能的資料,韋伯氏大字典這種從大學就在書桌下擺上一本當踏腳用的超級大字典就不用說了,所有的百科全書翻還是找不到。
當初還是撥接上網時代,包括我在內大部份人,既使有在上網,也都還不知或還不習慣許多問題在網路上解決。但有一天,我靈機一動,在上網時想到這東西可否在網路上找?
於是到了美國雅虎(當時甚至還沒有Google),在輸入Capistrano Swallow,雖是窄頻時代:但是我耗費一、兩個月找不到,甚至若沒網路的話,一生一世都不可能找得到的東西,一秒鐘就答案出來了:原來他是加州某一小鎮的一個燕子歸巢時的節慶。
因此,網路時代,維基百科+搜尋引擎取代大英的地位,理所當然。
我想,在圖書出版中所受的衝擊,沒有比大英更嚴重的了!大英現在還是活著;而且它仍然有少量在出版。當然,我並不敢保證大英還可活幾年。
情報性的知識(也是包含很細微的知識)
例如,產品及生活資訊。
十年前我們要買一台電腦或什麼3C產品的,可能是拿著一本PC home或PC Shopper雜誌,依著編輯的評比按圖索驥去光華商廠;或者要學個電腦技巧或新知的,大概也是買本電腦雜誌。
但現在,網路上不但有很多專業的產品報導及3C新知網站,還有很多個人部落客,甚至是Power User在分享自己的使用與購買經驗,有些內容專業性甚至不輸過去的雜誌:不用再買雜誌,就可完全得到所需的資訊,甚至資訊品質與速度更甚於雜誌。
以前想到那裡旅遊,可能是到書店買本Mook或其他的旅遊雜誌或專書,但現在有很多旅行者在網路上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甚至帶回最即時的當地旅行消息。
例如,我有一年要到桂林自助旅行,網路的社群讓我知道若走某一條路線會經過一個山賊村,讓我知道如何趨吉避凶;另外有一次要到江南一代玩,從網路討論區知道西湖及蘇州都在大建設,不可去。舉凡許多即時的情報,都是傳統旅遊書籍和雜誌無法與網路匹配的。
而像我在2005年去新疆做21天的自助旅行,整個的行程規畫,從景點選擇,訂機票,當地交通狀況(含班車時刻),飯店,發生意外時可求救的單位(含電話)、包車票價、食住交通的消費行情、如何殺價、塞里木湖邊的馬騎不得、邊疆口岸管制區如何進去(辦證)………,當時雖也買了旅遊書,但後來真正幫助我完成全部計畫的,及搜集到所有完整情報的,全都是網路上找到的。
除了情報很即時而無微不至之外,以新疆的那次為例,在我找到當地包車司機後,還可線上詢問許多行程及旅遊內容的細節:像是在新疆人民幣兌換問題、回程機票如何解決、電源、手機通訊問題……許多台灣當地旅行社無法回答的問題都在台灣就得到解決。
>>我的新疆自助旅行
再談到我這幾年為了去信義鄉賞梅的事。
最後讓我成功賞梅的也是靠部落客。
因此,網路時代,維基百科+搜尋引擎取代大英的地位,理所當然。
我想,在圖書出版中所受的衝擊,沒有比大英更嚴重的了!大英現在還是活著;而且它仍然有少量在出版。當然,我並不敢保證大英還可活幾年。
情報性的知識(也是包含很細微的知識)
例如,產品及生活資訊。
十年前我們要買一台電腦或什麼3C產品的,可能是拿著一本PC home或PC Shopper雜誌,依著編輯的評比按圖索驥去光華商廠;或者要學個電腦技巧或新知的,大概也是買本電腦雜誌。
但現在,網路上不但有很多專業的產品報導及3C新知網站,還有很多個人部落客,甚至是Power User在分享自己的使用與購買經驗,有些內容專業性甚至不輸過去的雜誌:不用再買雜誌,就可完全得到所需的資訊,甚至資訊品質與速度更甚於雜誌。
以前想到那裡旅遊,可能是到書店買本Mook或其他的旅遊雜誌或專書,但現在有很多旅行者在網路上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甚至帶回最即時的當地旅行消息。
例如,我有一年要到桂林自助旅行,網路的社群讓我知道若走某一條路線會經過一個山賊村,讓我知道如何趨吉避凶;另外有一次要到江南一代玩,從網路討論區知道西湖及蘇州都在大建設,不可去。舉凡許多即時的情報,都是傳統旅遊書籍和雜誌無法與網路匹配的。
而像我在2005年去新疆做21天的自助旅行,整個的行程規畫,從景點選擇,訂機票,當地交通狀況(含班車時刻),飯店,發生意外時可求救的單位(含電話)、包車票價、食住交通的消費行情、如何殺價、塞里木湖邊的馬騎不得、邊疆口岸管制區如何進去(辦證)………,當時雖也買了旅遊書,但後來真正幫助我完成全部計畫的,及搜集到所有完整情報的,全都是網路上找到的。
除了情報很即時而無微不至之外,以新疆的那次為例,在我找到當地包車司機後,還可線上詢問許多行程及旅遊內容的細節:像是在新疆人民幣兌換問題、回程機票如何解決、電源、手機通訊問題……許多台灣當地旅行社無法回答的問題都在台灣就得到解決。
>>我的新疆自助旅行
再談到我這幾年為了去信義鄉賞梅的事。
最後讓我成功賞梅的也是靠部落客。
傳統的報紙只是一些沒有價值的錯誤情報。當然了,我並沒有買雜誌,也沒在網路上找到對我有幫助的雜誌內容,無以評論。但是,最後幫助我的,除了自己的失敗經驗之外,主要就是網路上非常豐富的部落格文章。
近年來多次家庭旅行,在尋找民宿與私房景點時,也都是以部落格文章及網路相簿為主。
而網路相片的品質,除了有些是專業攝影師或攝影玩家所拍的,品質根本不輸專業雜誌之外,一些素人部落客,雖然沒有專業素養,但也讓網路上所提供的內容更加的豐富與深入,且多元與多樣化。
個人部落客所能提供的內容的深度與細節程度,不要說雜誌能夠能不能夠匹配,有時甚至超乎你的想像:細微到連民宿裡供應什麼茶包,有沒有毛巾和牙刷,廁所髒亂或乾淨,在行程中帶來什麼不便和便利……雞毛蒜皮但你一定會很在意的小事,都能夠告訴你:而這是全都時傳統出版無法提供的。
如果你讀了以上我的說明之後,你認為至少與上述議題相關的傳統雜誌及圖書死定了!那你就錯了!
如果傳統雜誌與圖書,因此該死,那這十年早該死了一堆了,還輪不到內容還需由傳統雜誌與圖書所提供的電子書/電子雜誌來謀殺(也可說自殺)。
事實上,在後面另外的專文裡我將提出數據證明:雜誌與圖書的情況遠比報業要好太多了。
新聞
多元媒體的時代
「新聞」可以說是Internet對傳統出版(有就是報業)打擊最大的一個領域之一。
雖然如此,但Internet也有其不足之處,這也讓我們有充份的理由相信,Internet對傳統報業打擊再大,但是「不會殺死報業」。
講到新聞的即時性與傳播速度,Internet其實不見得具有完全的優勢,而只是具備了許多的優勢,但很多人會認為Internet有絕對優勢。
事實上大抵而言,電視新聞仍是最即時而傳播力更強的。但在某些場合,Internet和無線電廣播則有它優點。
例如,像在921大地震時,整個internet及有線電視基礎建設都被破壞時,記得當時,許多人靠的是一台小小的無線電廣播,還有,每天早早的去搶買一份報紙。另一方面,po上網路的相關新聞(因還有地方還是可以上網的),而快速讓消息傳送到世界各地。
或者平時當你在開車時,雖然導航機還有車機系統(未來遠景:連車上上網也很方便)或可提供互動內容,但目前為止,以及看得到的未來,無線電廣播仍是最有效的新聞及即時訊息(例如路況)傳播方式。而當你在上班時,或你是住在國外代關新台灣的人,網路即時新聞則是最快取得新聞的突徑。
以最近的大新聞為例:陳水扁審判當日(911),相信許多上班族或是海外關心此事件的人,都是先在網路上得到判決結果。 而上班族接著可能在當天晚上再聽再看電視;有的則在隔日再買報紙深入閱讀。同樣的,在莫拉克颱風的例子裡,各種不同的媒體也都在不同的領域裡各自扮演了它的角色。
但有趣的是,在這其中許多人經常會忘記的,甚至很多人在宣揚網路傳播速度多快以及多有效時都完全忘記了:雖然很多人是透過Internet先知道這個判決結果或是莫拉克颱風訊息,但其消息源頭:多來自傳統報紙的網站或電視的網路新聞。也就是說,許多網路重大新聞的源頭其實都是在傳統媒體,而internet只是協助傳統媒體傳播消息的高速公路。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多元化的新聞與資訊取得的時代,沒有一個媒體有一個永遠與絕對的優勢。Internet的起來,既使在許多地方具有比統媒體更好的優勢──但是傳統媒體還是有太多Internet網路新聞無以取代的地方,而Internet雖是一個傳播新聞的很好平台,但其基礎的新聞生產,仍是由傳統媒體支撐起大部份的內容。
至於網路新聞對傳統新聞的衝擊到底在那裡?兩種媒體在未來要如何找到各自的優勢與分工,將留待另一篇報業專論來詳談。
傳統媒體與出版的優勢
Nokia一句廣告口號我很喜歡:「科技始終來自人性。」
許多人在談科技,只知道新科技很新、很酷,卻不知道:一是,既然它很新,表示他馬上就會變舊;二是再酷的科技遇到人性的瓶頸,全都要被打入冷宮。
是的:人類的習慣是Internet永遠無法取代傳統媒體的地方。
我們以電視新聞來說,不管你再怎麼討厭或不喜歡,或者甚至你認為電視新聞的速度或深度都不如網路新聞或報紙,但是電視新聞仍是目前最強勢的媒體。
因為,人類的惰性。
報紙,網路新聞,閱聽人都是採主動性,你要主動去接近要閱讀的媒體,依自己的喜好去尋找資料。但是,很多時候,人更情願沒事躺在沙發上,或者在家打掃或修理什麼家俱時,甚至上網玩噗浪時,電視機打開,被動的讓主播把新聞丟給你;喜歡的新聞就聽,就看;不喜歡的新聞或主播,就隨手拿起搖控器轉台。
蘋果日報提供印刷精美的王建民整版照片,對於喜歡王建民的人來說,這份報紙就是一個收藏品,沒有任何網路新聞可以取代;時尚雜誌握在手上,整個編排,專業攝影及印刷的質感,讓人在周末時悠閒的躺在沙發上隨意翻閱就是一種享受;出門旅行時,想要帶著一本自己最愛的小說還是雜誌,隨時空閒時翻來讀讀;甚至,有些童書或幼兒書,翻開是立體的故事情節,還有許多是要讓小寶寶去觸摸以激發及感覺……
紙本印刷的書有太多與人性、生活等相關的體驗,絕對是網際網路無法取代的;既使電子書閱讀器想要模仿各種實體書的閱讀經驗,例如翻書與加註的感覺,但是,很多人都忘了:既然閱讀器只能模仿,就已經在說明那種經驗是無法被取代的;更別說上面那些Internet絕對不可能提供的體驗了。
既使我自己在做的一些古典哲學研究裡,我其實已經極為習慣用網路電子書。平常也大多是利用我自架的電子書網站以及Google搜尋。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我還是更習慣隨手抽出案頭上的古書來研讀,和查找資料,只要隨手一拿,可以在沙發,在陽台,輕鬆的翻閱,加註。若用電子書閱讀器(假設基礎建設都已臻成熟),我可能還得先開機,然後進入一些取得電子書該有的程序,然後再找到我需要的書………,萬一找不到可能還是得從案頭拿。
而在實際的研究與調查裡也反應出這樣的情況:許多人不想買電子書閱讀器的理由都是,還是習慣印刷的書,不習慣拿電子書。
而後面專文中,我提出的統計數據也將顯示,網路出現的這十年來,傳統書籍的出版社家數與出版量,並沒有因此受到重大的衝擊。
原始文章回應:
1.
Re: 談電子書2:出版業解構時代之十年不死 [回覆]
今年八月底參加一項數位出版的課程。
發現有些出版同業對電子書抱著蠻大的期待和憧憬:
改成電子書,是不是原來插圖可以就變成動畫?
改成電子書,是不是講到某一段歷史,就可以超連結到一段相關影片?或嵌入影片?
到底,「閱讀」是什麼呢?
看有精美插圖的童話書,如果要把圖變成動畫?那何不直接看卡通呢?看宮琦駿的電影是不是也是一種閱讀?
如果所謂「書」,就是靜態的畫面與文字,那電子不電子就只是閱讀載體是用紙或3C產品的區別。我一定得說3C產品,因為如果說「用紙或不用紙」,會加深「電子書環保」的誤會。電子書其實是另一項新的3C產品,想想自己換過多少手機、傳呼機(還有多少人記得這種曾經人手一台的CALL機)、幾台電腦,從錄音機、CD、到MP3,換過幾種機器。電子書,其實只是另一種3C產品,從黑白到彩色,將來隨著技術的進步,會有層出不窮的新機種,被賦予更多的閱讀功能。
這,真的會比用可以回收做紙漿再利用的紙本書環保嗎?
有了iPOD,就抓了上千首歌在機器裡,但有時間聽那麼多嗎?一台閱讀器要放幾千本書,讀得完嗎?人就是貪,也就是這份貪,在摧毀著地球。
伊恩 回應於 22 九月, 2009 14:40
Re: Re: 談電子書2:出版業解構時代之十年不死 [回覆]
這很值得深思
其實,多媒體化的電子書在PC及既有的網路平台上早就有了,例如,網路補習班把解題方式做成Flash動畫,更有助於學生學習;許多電子化學習的教材,其實都可視為網路時代的新電子書
但這樣的內容可到產業目前所書的電子書(裝置)裡嗎?短期內恐怕難,因為這類型的多媒體內容其實恐怕難以在電子紙上播放,因為電子紙的顯示原理和現又的電腦主流顯示技術完全不一樣.
這也更可以看出現有電子書(裝置)這個載體,所能夠帶來的內容創新,其實相當有限的,但是倒可以開發出一種新的內容傳播方式或是書的販賣方式:例如,以前我們買整套金庸,要搬個幾大箱回去,未來有了這個載具,當硬體成本低到一個地步時,出版商或許可以用賣電子書送裝置或是買裝置送電子書的方式來販售,我覺得這比較是探討電子書裝置所帶來的出版潛力的一個可能方向
黑傑克 回應於 22 九月, 2009 15:13
Re: 談電子書2:出版業解構時代之十年不死 [回覆]
大約10年前,mobile internet被稱為是兩種未來趨勢結合的殺手級應用(mobile+internet),相關的公司也因此募集了大量的資金,很快的這股熱潮在2年內逐漸退燒,只留下"泡泡"!唯一的影響應該是普及手機簡訊的各種應用,科技成份相對低的應用。
現在,多數人都同意iPhone帶動的mobile internet應用風潮會將用戶體驗帶到10年前"mobile internet bubble"所描述的情景-anywhere, anytime。而時間已經過了8年。
越是新奇的概念與東西越可能成為泡沫,除非有整個ecosystem的支持,龐大的啦啦隊陣容只是吹大泡沫的力量!相信電子書也是如此。
夜貓 回應於 18 九月, 2009 09:47
Re: Re: 談電子書2:出版業解構時代之十年不死 [回覆]
漂亮!
此說深得我心!
但說到這個,我很推薦Gartner的宣傳周期分析模式
黑傑克 回應於 18 九月, 2009 09:51
Re: 談電子書2:出版業解構時代之十年不死 [回覆]
我認同「未來是一個多元化閱讀的花花世界」
您分析得很好,論點也正確,唯一覺得不足的就是未來性。
現階段的人性與體驗與未來的人性與體驗可能是不同的。
若以現階段來看,我同意出版業不會瓦解,但是未來呢?
對出版社而言,他不能等到刀子架在脖子上了,才改變。
是否能請您針對未來的閱讀族群有沒有可能用3C設備來取代紙本這個方向做些論述。
就想您提的,之前是到圖書館查資料,現在是在網路上查資料。這個光景,大概也進行了十年才發展到。那閱讀這件事,是不是有可能五年、十年或者十五年,也會達到用3C設備來閱讀。(這裡提的是趨勢,而不是全部都用電子閱讀)
出版業的新兵 回應於 16 九月, 2009 13:55
Re: Re: 談電子書2:出版業解構時代之十年不死 [回覆]
非常感謝你的意見。
其實這個是系列文章中所一定要回答的終極問題。
文中我說到,實在不敢寫,快寫不下去了,也是因為這個答案太難了。畢竟,要知道過還比較簡單,預測未來才是最難的。但這個問題,既使要談過去也很不容易。
但是,我還是會嘗試回答這個問題的。既然已經僚落去,第一集出來了,第二集也出來了,那最後所謂的電子書(狹義的)未來的產業前景,當然是一定要回答的。
但簡單講,個人目前為止的看法較偏向是:一個泡沫。或許最後文章出來之前,會有不同想法也說不定,但從一開始以來,我還是一直如此認為。所以,更別說,它要取代傳統出版了。
黑傑克 回應於 16 九月, 2009 20:4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