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1日 星期二

創新工場:李開復的創業夢!

原始發布時間:07 九月, 2009 11:37




在世界一流公司Google中受到重用的李開復也有人生的遺憾!這個遺憾讓他毅然辭職,既使谷哥端出豐厚的四年股票都不爲所動,決心創立自己的「創新工場」。


上周末李開復突然宣布離開Google,震驚華人世界之外,也再次讓李開復成爲國際科技及商業新聞的版面。

2005年李開復離開微軟加入Google時,兩家全球一流公司的搶人大戰也成了全球媒體的焦點。而這四年來,李開復也成功為Google從無到有建立起了大中華區的版圖。

對於他的離開,外界當然有諸多的揣測。在這裡,我姑且以「人性本善」論來看待這件事;再者,曾子說:「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下一句不大吉祥,不過我把他改做:「人之將走,其言也善。」簡單說:我選擇相信李開復在他部落格中所說的話。

對於外界的一些揣測,李開復也有一篇回應的文章,可以參考:

>>對媒體幾個誤解的澄清

「沒有遺憾」其實是「非常遺憾」

據「開復和他的學生網」,也就是李開復的部落格所張貼的「再見.谷歌」一文,李開復雖然一直强調在Google四年,還有在科技產業打滾20幾年,「沒有遺憾」,但其實細細品味其文意,他真正的意思是「遺憾很大」。

像李開復這種地位的人,還有,他與Google之間的關係,許多話當然要說得很委婉,明明人生有很大遺憾,他就是很有技巧的說成「我在谷歌沒有遺憾」。

這個人生的缺憾他說的很清楚,就是一個屬於自己可以完全掌控的舞台,而且在這個舞台上面,他可以把自己20幾年的寶貴經驗傳承給中國年青人 :簡單說就是創業。

至於創什麼業,今天一大早李開復的「創新工場」就已上線。創新工場是一家創投公司,嚴格說,這不像是他要創業,而是比「創業」還要往上高一級:是要協助別人創業。

>>創新工場


自己的舞台

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屬於自己的舞台,當然李開復也不例外。

什麼是「屬於自己的舞台」?這是一個相對性,而且是主觀性的感受問題,一個小小的基層工作,也可能是一個人可以滿足一生的舞台。但一般而言,對於很多人來說,一個終極屬於自己的舞台,莫過於創業,擁有一個屬自己的一翻事業;而李開復創的業則可以說是「創業中的創業」。

當然了,你或許會說,既使自己創業,可能也得面對股東、金主,或合夥人的壓力,所以實際上也沒有什麽是真的絕對完全屬於自己的舞台。但我說了:這是一個主觀感受和相對性的問題。

李開復這麼說:

對於谷歌,我現在已經沒有遺憾,但我的人生還有一個缺憾沒有實現,我想去彌補它。在過去的20年,我有幸在喬布斯(Steve Jobs)、蓋茨(Bill Gates)、施密特(Eric Schmidt)等身邊學習成長,我有幸在PC時代歷經蘋果微軟,我有幸在互聯網時代歷經穀歌,我有幸看到三個世界一流的公司的成長成功,我有幸在美國矽谷和中國的中關村崛起時,在這兩個地方做過最有創意的工作。我擁有更多的是在科技領域的知識,更瞭解是企業成功的秘笈。這些職業經驗才是我最有價值的資産,我非常希望能够把這些資産傳授給中國青年。

我的下一步就是和中國青年人一起打造新奇的技術奇迹,我想用自己的主動性做一個掌控全局的工作。我已經到了這個人生階段,再不去做,我真的很怕來不及了。

「我想用自己的主動性做一個掌控全局的工作」這句話透露出李開復內心想要擁有一個屬於自己事業的想法。

我覺得,這與他在Google有沒有被架空並無關係。他在反駁媒體誤解的文章中也提到這一點:

「因爲不放權、被架空離職」 – 穀歌是跨國公司裏面最放權的。如果不放權,如何能够做出昂貴、公司唯獨在中國有的穀歌音樂?

這一點我相信李開復的說法。在與科技外商的互動中,Google的確是屬最為授權的公司之一。這一點我可以舉個實例。

戴爾(Dell)事件大家記得吧?當初標錯價事件出來,我就說戴爾大概得花個一個星期才有辦法對外正式說明。因爲他們很不授權,事事要回報總公司,聽總公司的話,本地分公司連本地的事都無法自己決定的。果不其然,這麼嚴重的事他們還真的給他等一個星期多才對外說明,這就是不授權的外商。

而Google進台灣這兩年多以來和他們台灣分公司互動的經驗是,凡事可講的就可講,不可講的就是不可講,態度清楚,顯然分公司是有發言權的,這也代表他們是有被授權的。關於本地的業務,他們幾乎都是只要連絡得到人,就是直接回答了,沒有什麽該回報總公司的一些有的沒有的事。這一點,甚至連非常本土化的Yahoo,我覺得都不是很比得上,上周一個新聞平台研發轉到台灣的新聞,就嚕了一整天什麼都不說,最後回答本周二開記者會。

從這些經驗來看,都可清楚感受到Google對於本地辦公室應該算是很授權的。對於台灣辦公室都如此了,更別說是位高權重掛名全球副總裁的李開復了。

但這並不意謂著李開復在這個位置上是可以「掌控全局」的。

或許,我說「或許」,在李開復心裡還是覺得:在Google再成功,都是屬於外國人的事業,不屬於自己 ,也不屬於中國人。

什麼是創新工場
至於具體而言創新工場做些什麼事?

他網站上的說明已經很清楚了,不用我贅述,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前往仔細去閱讀,裡面有很多文件有各種面向的說明,看倌需得仔細找;若懶得研究他的網站,也可看iThome這篇報導:

>>李開復成立創新工場 要當中國高科技業搖藍

但很奇怪的是,從Google出身的李開復弄這個網站,許多文件應該弄成HTML他卻是硬給他弄成Word!你不是點選了就可閱讀,而是必需先下載。這實在有點點不夠專業。

個人大致研究一下簡單概述:就是他看準了中國近幾年的崛起,想要掌握新一波的高科技創業潮,因此要把矽谷那一整套的新創公司的培育模式引進中國。

>>公司理念


一點都不酷,但值得期待

說真的,個人覺得這個概念一點都不酷,也無創新可言,甚至覺的連這個名字聽起來都有點老掉牙;但我的意思並不是說這個概念有什麼不好或不對。

就是我們經常見到一些事業有成的人,有了自己的成功經驗,這經驗裡當然包括了他的管理還有執行能力;再加上有了社會的人脈,還有金脈,然後掛起一個招牌,開始找可以投資的創意或新創公司。

而創新工場,除了有李開復自己的背書之外,還有柳傳志、俞敏洪、郭台銘,及陳士駿。

對於李開復這樣事業有成的一個人,創辦這樣的公司,還有這樣的陣容,以及背後金脈,我想當然值得大家的期待。畢竟,創業經常比的並不是「創新」或創意,而是執行力和實力。

我們見到許多新創公司的成功,並不是他是第一個「想到」某件事(所謂的創意),而是第一個「做好」或「做對」某件事,而讓他在這件事情上成為第一。

我們偶爾會見到某些新聞,就是有一家科技公司成功之後,接著有人出來說:「他們偷走了我的想法。」說真的,我對於這一類新聞一向是嗤之以鼻的。

我一向不相信有誰可以證明有什麼想法他是天下第一人的,就算是真的是在「想法」上是第一人,又怎樣?我比較相信:真正的創意應該是成敗論英雄的;誰擁有「想法」是空洞而無以實證的。

若「想法」可以算數的話,那我十幾年在測試數位相機時,就已經想到可不可以弄個相片分享網站了,那現在是不是可以出來指控無名或Flicker呢?我也在七、八年前曾夢想網路上有個地圖,上面可以放進很多的生活資訊的更新,我只要點點地圖就可以找到所有生活資訊;而這些資訊為求即時性,最好能夠由使用者貢獻──像不像地圖日記還有現在的一些地圖服務呢?但這又怎樣?我相信有過類似想法的人恐怕多不勝數,但最後做出地圖日記的只此一家。

就像Google並不是最早做搜尋引擎的,YouTube也不是第一個做影音分享網站……但最後就是他們做到最好或最對了。

而這也正是個人對於創新工場的一個想法,他或許沒什麼創意,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不過,他的執行力與背後在人脈與金脈上的實力,未來是我們所能期待的。談的既是執行力,那麼,再多的評論與說法都是枉然,「走著瞧」就是了!

原始貼文留言:




1. Re: 創新工場:李開復的創業夢! [回覆]


我補充說明, 關鍵不在開記者會這種小事情, 而在於 Google 意圖將本身的文化和規範套在和歐美完全不同的華人市場. 這些規範凌駕於分公司 leader 之上, 在這樣的先天限制下, 再厲害的 CEO, 再強大的搜尋技術, 也成不了事. Google 總公司心態不改, 授權與否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就像美軍火力再強大, 也打不贏越戰一樣, 誰來當司令都不會改變. 否則的話 Google 早已稱霸中國. 我想這是李先生離開的原因.
K 回應於 15 十一月, 2009 20:58


Re: 創新工場:李開復的創業夢! [回覆]


我想版主並不知道很多內幕.
Google 並不是一家很能授權本地分公司的企業,
事實上是綁手綁腳, 拿歐美的條規套在兩岸分公司的頭上.
我猜想這是李先生離開的真正原因
K 回應於 15 十一月, 2009 20:50


Re: 創新工場:李開復的創業夢! [回覆]


從來就沒有競爭優勢逐漸流失的問題
只有自我停止進化的問題
面對全球環境劇烈而頻繁的變動
只有不斷自我進化,不斷的自我提升
才能確保檯面上還有一席之地
一旦安於現狀,自我停止進化
任何優勢,任何的領先,就會直接拱手讓人
在台灣是如此,在全世界更是如此

如果十年前有人說,美國可能一蹶不振,這會被當作笑話
如果十年前有人說,中國可能超越美國,這會被當作夢話
如今來看,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不可能的!

扎實的競爭優勢,只能確保短期之內不容易被取代
但是不代表永遠都不會被取代!
唯有拉開與競爭者之間的差距,才能一路確保領先優勢

萬一你是屬於『與世無爭』的類型,怎麼辦?
也行,找一塊沒有人發現的地方,默默耕耘吧!
海角147號 回應於 10 九月, 2009 11:35


Re: 創新工場:李開復的創業夢! [回覆]


從幾篇文章下來,其實有很大的感觸。李開復、陳士駿、楊致遠都出生於台灣,童年時光也都在台灣渡過,都是小時候就移民美國,在美國長大成人,同時揚名國際,在網路的世代佔有一席之地。

但多年來他們對台灣沒有深刻的情感,反倒是台灣人民對他們投以情感的關注
(有的也只是來台灣舉辦幾場旋風式的演講)

中國是全世界注目的焦點,也許我的眼光太狹隘,現在都是地球村了!

但台灣的競爭優勢逐漸在流失,這是不爭的事實。

什麼時候,才會有重量級的人物,談與台灣大學生的情結?
什麼時候,才會有人真正關心台灣的學子,發表給《台灣學生的信》?
James Jan 回應於 08 九月, 2009 18:01

Re: Re: 創新工場:李開復的創業夢! [回覆]


的確讓人不聲感慨。
黑傑克 回應於 08 九月, 2009 19:09

Re: Re: Re: 創新工場:李開復的創業夢! [回覆]


小時候曾經生活在台灣
但是在臺灣的生活 應該沒有太多回憶

而臺灣又沒有國外的成長環境
也沒有國際舞台讓他們發揮

臺灣生長的人都不差,只是環境受限於人
也沒有那樣的市場給他們坐大
姥姥 回應於 09 九月, 2009 09:49
Re: Re: 創新工場:李開復的創業夢! [回覆]


其實這個在高科技產業真的還不勝枚舉:
ATI的何國源
Nivdia的黃仁勳
勢科的張明正與陳怡蓁
Garmin的高民環

………

另外在我所不熟悉的其他產業恐怕還有更多
黑傑克 回應於 09 九月, 2009 09:57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