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到蘋果iPad那麼夯之後,也全都投入這場科技業的「文藝復興」運動。山寨iPad、iPad周邊、Windows 平板、Android……可想而知的,在即將展開的Computex上應該都看得到。
- 相關文章 :Computex 2010看什麼?〔 展訊篇〕
蘋果iPad發表之後,平板電腦終於和電子書一樣,媳婦熬成婆,真是「十年寒『窗』無人問,『阿婆』成名天下知」。
現在有趣了,雖然大家都已經做平板快十年了,但忽然之間媒體今年以來一窩蜂在報導,誰誰誰也要推出平板電腦了──言下之意好像過去沒人在做平板的樣子。
其實,平板電腦過去在Computex上一直看得到,只是近年來沒什麼人在注意;而且,像台灣的宏碁,早期就因為支持微軟Tablet PC而做過平板電腦的烈士。
當時宏碁推出了「娶某沒」系列的Cxx,一年之後王董因為板子賣得不好,炮轟微軟說授權費這麼貴產品要怎麼賣。不過,宏碁所推出的主要以可折疊式的雙板平板為主。
今年可想而知的,經過多年沉寂之後,平板電腦在Computex上會是大家注目的焦點──就這一點來說,有點軟公司恐怕得感謝阿婆(Apple,一位噗友喜歡這樣稱呼他),因為他的哀呸,所以大家終於又想到了Tablet。
一個被大家所遺忘的平板:WebPad
平板電腦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詳細的考究工作我是做不來,不過,至少我知道微軟絕對不是最早推動平板電腦的人。
之前iPad推出時有人考證說,Xerox早在38年前就已經有了一款類似iPad的Dynabook概念設計。不過,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Dynabook設計是在1968年,換句話說已經有42年之久。
>>The iPad was Invented 38 years ago
>>維基百科Dynabook說明
>>Dynabook的設計
↓Dynabook的使用情境圖
↓ Dynabook的設計是有鍵盤的,就這點來說與iPad還是差很多
「The iPad was Invented 38 years ago」這篇文章一出,引起國外許多科技網站的討論。而甚至有評論者頗有Xerox才是平板電腦的發明者,以及iPad是抄自這個設計之意。
不管你同不同意那樣的觀點,至少:Dynabook除了概念之外,實際的設計和iPad實在差太遠了。而且Xerox並未實際讓這樣的設計變成一個商品化的產品,成為人們生活或工作中實際拿在手上的一個科技裝置。
另外,維基百科也有特別寫一段Tablet PC的歷史,但我讀了讀,覺得頗為牽強,文中所舉證的一些產品,離我們對平板電腦的認知實在太遠了。
>>維基百科關於平板電腦的歷史
在我印象中,記得早在微軟推出Tablet PC之前,就有一家叫做「美國國家半導體」(National Semiconductor, NS)的公司,在推動一種叫WebPad的全新設計。這也是我印象中最接近我們現在對「平板電腦」印象的實際產品設計。
NS原本是以常用於家電產品的類比式IC為主要產品,在PC高成長以及Internet剛在起步的那個時代,NS積極要進入PC及一種所謂的「資訊家電」--Information Appliance(IA)的新興市場,後來IA也有人把它叫做Internet Appliance。
NS旗下的概念產品設計部門以NS所買下的PC處理器廠商Cyrix的MediaGX,設計出一款叫做WebPAD的裝置,並且在1998年的美國秋季電腦展上首次展出。這種裝置不但具備觸控螢幕,而且還可以無線上網。
>>當初的新聞稿之一
[按:原始文章連結的是更早的新聞稿,但該篇新聞稿已刪除,以上連結改用2001年之後的另一篇產品發表。]
Cyrix原本是x86處理器公司,NS在1997年買下這家公司著眼的就是PC及資訊家電。接著在1999年NS以Cyrix的MediaGX處理器開發SoC(系統單晶片),然後發表了高整合晶片Geode,同年並在WebPad的設計上改用Geode晶片。
緊接著,可能是資訊家電推動得不是很成功,NS在兩、三年內陸續把Cyrix及Geode兩個資產賣給了台灣的威盛電子(VIA)及AMD。
NS在推動WebPad的產業角色,類似英特爾在推動UMPC或是MID這類產品,以自己提供的關鍵零組件提供一個參考設計,然後拿著設計概念去說服製造商採用他的零件。
WebPad後來到底有多少人用?出貨量多少?我真的不知道,至少台面上的大公司好像沒聽聞過有人採用其設計。
不過,記得,NS展出這種概念設計之後的幾年裡,既使在微軟Tablet PC產品已推出,我還是持續在電腦展裡有零星看到類似的設計,只是裡面用的元件我並沒去細究與記錄。但較常見的OS我記得是Windows CE。
而事實上,AMD在後來也繼續有在銷售NS WebPad這樣的概念,只是,這種十幾年前的設計,若現在還拿來賣,我看AMD可以改開骨董店了。這是我2006年手上的資料照片: ↓
Tablet的一段滄桑史
微軟2002年推出Windows XP Tablet PC Edition之後,開始帶領PC業者設計這種新型態的個人電腦,也在當時引領了至少一、兩年的產業熱潮。
當時微軟與全球的PC業者合作推動的平板設計有兩大類:一是單板設計;一是雙板。
單板設計類似現在蘋果的iPad,沒有實體鍵盤,一個螢幕就相當於一台主機;另一種是長的像筆電,配備實體鍵盤的設計。第二種設計與一般筆電不同的地方,除了軟體是搭載Tablet PC版(具觸控功能)之外,螢幕是可旋轉,而且可摺疊的。
早期單板設計的平板電腦還較常見,但是經過多年的演變,大家好像都偏愛長得像筆電的雙板設計,反而像蘋果iPad的單板設計是稀有物種。
當時,最有名的平板像是HP Compaq TC系列,宏碁也有TravelMate C系列(看倌自行到google搜一下就可見到很多照片)。當然了,除了全球各大PC廠都有加入微軟的平板列車之外,在後來幾年的Computex上,我們也都可以見到這些平板電腦設計。
而在之後的電腦展裡,很有趣的是,仿微軟Tablet PC的設計也很多,但若細究其規格,其實並不能算是微軟定義的Tablet PC,而只是長得像Tablet PC的觸控式平板電腦。當時最常見的是採用Windows CE OS。
但是,微軟所推動的Tablet PC並不是很成功。其應用一直限於一些利基型市場(另一種說法就是小眾,或是特殊應用)上,並未受到大眾市場的廣大採用。我找了各大研究機構的數字,並沒有找到Tablet PC年出貨的直接數字,但個人總合各種資訊猜測應該不會超過一千萬台左右。以微軟所要推動的一個新產品來說,這個數字應該說不上成功。而且要注意的是,這一千多萬台應該是包括單板和雙板設計的機型在內,若只算大家現在認知下的狹義平板──單板設計,那這個數字會更少。
〔注意:Tablet PC一千多萬台的出貨量還有待查證。我另外再仔細查了一下,Tablet PC的研究數字很少,且綜合諸多資訊,單板的平板電腦規模應該只有百萬台/或數百萬台規模。Gartner猜測:iPad推出後今年平板可能達到1000萬台出頭出貨量,但Gartner並沒細說他們的定義,但依前後文推斷講的應該是單板平板;而IDC預估今年760萬台指的是非Wintel架構的。 總之,這個數字我還會再考證,也請有數字的朋友提供。〕
若再比較一下蘋果iPad,單一機種在四周就賣100萬台,相當於推出初期就能達到微軟集結全球各大小PC廠奮戰多年之後所造就的市場規模……高下立判。
窗外有藍天,窗內有藍屏
Windows體驗一向是微軟在「開疆闢土」時的最大訴求與主要策略:而微軟成也在此,敗也在此。
在Tablet PC之前微軟推出Pocket PC時一直跟你強調,你可以在口袋型電腦(或是PDA)上使用Windows上的各種應用──就像你以前在使用桌機時一樣。例如Office上的Word文書處理,或是用Outlook收信………………
至於Chrome OS?我也不知,這也是大家在期待的。但我比較偏向認為:要看到較難。
最後,展出平板電腦的廠商到底會有多少家?我想,應該說多也不會太多,應該不會比去年的小筆電還多:
↓去年展出的小筆電真的是百家爭鳴
今年可想而知的,經過多年沉寂之後,平板電腦在Computex上會是大家注目的焦點──就這一點來說,有點軟公司恐怕得感謝阿婆(Apple,一位噗友喜歡這樣稱呼他),因為他的哀呸,所以大家終於又想到了Tablet。
一個被大家所遺忘的平板:WebPad
平板電腦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詳細的考究工作我是做不來,不過,至少我知道微軟絕對不是最早推動平板電腦的人。
之前iPad推出時有人考證說,Xerox早在38年前就已經有了一款類似iPad的Dynabook概念設計。不過,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Dynabook設計是在1968年,換句話說已經有42年之久。
>>The iPad was Invented 38 years ago
>>維基百科Dynabook說明
>>Dynabook的設計
↓Dynabook的使用情境圖
↓ Dynabook的設計是有鍵盤的,就這點來說與iPad還是差很多
「The iPad was Invented 38 years ago」這篇文章一出,引起國外許多科技網站的討論。而甚至有評論者頗有Xerox才是平板電腦的發明者,以及iPad是抄自這個設計之意。
不管你同不同意那樣的觀點,至少:Dynabook除了概念之外,實際的設計和iPad實在差太遠了。而且Xerox並未實際讓這樣的設計變成一個商品化的產品,成為人們生活或工作中實際拿在手上的一個科技裝置。
另外,維基百科也有特別寫一段Tablet PC的歷史,但我讀了讀,覺得頗為牽強,文中所舉證的一些產品,離我們對平板電腦的認知實在太遠了。
>>維基百科關於平板電腦的歷史
在我印象中,記得早在微軟推出Tablet PC之前,就有一家叫做「美國國家半導體」(National Semiconductor, NS)的公司,在推動一種叫WebPad的全新設計。這也是我印象中最接近我們現在對「平板電腦」印象的實際產品設計。
NS原本是以常用於家電產品的類比式IC為主要產品,在PC高成長以及Internet剛在起步的那個時代,NS積極要進入PC及一種所謂的「資訊家電」--Information Appliance(IA)的新興市場,後來IA也有人把它叫做Internet Appliance。
NS旗下的概念產品設計部門以NS所買下的PC處理器廠商Cyrix的MediaGX,設計出一款叫做WebPAD的裝置,並且在1998年的美國秋季電腦展上首次展出。這種裝置不但具備觸控螢幕,而且還可以無線上網。
>>當初的新聞稿之一
[按:原始文章連結的是更早的新聞稿,但該篇新聞稿已刪除,以上連結改用2001年之後的另一篇產品發表。]
以下摘譯出當初新聞稿的重點
「WebPAD是業界第一個以低成本、可攜式,無線上網為概念所設計出的消費者裝置。它讓使用者可以在家,或在辦公室裡,隨時隨地輕鬆的瀏覽網頁,閱讀或收發電子郵件。」
NS提供給OEM廠商的參考設計,規格為:外型大小8吋x 11吋,配備10吋18-bit色彩及高解析度的LCD觸控式螢幕。主機內有充電式電池,另附一個基地台(base station),基地台與電話線或網路系統連結後,透過無線電讓WebPAD無線上網。
WebPAD的工作原理類似家中的無線電話,在基地台500尺的覆蓋範圍內都可透過2.4GHz無線頻段上網。
支援的作業系統包括了QNX、Windows CE,以及嵌入式的Windows NT。
有16MB RAM、8MB ROM,內建喇叭及麥克風,可連接滑鼠及鍵盤的雙USB埠,可依OEM廠商要求加入PCMCIA插槽(當時筆記型電腦上很常見的一種擴充槽)。
Cyrix原本是x86處理器公司,NS在1997年買下這家公司著眼的就是PC及資訊家電。接著在1999年NS以Cyrix的MediaGX處理器開發SoC(系統單晶片),然後發表了高整合晶片Geode,同年並在WebPad的設計上改用Geode晶片。
緊接著,可能是資訊家電推動得不是很成功,NS在兩、三年內陸續把Cyrix及Geode兩個資產賣給了台灣的威盛電子(VIA)及AMD。
NS在推動WebPad的產業角色,類似英特爾在推動UMPC或是MID這類產品,以自己提供的關鍵零組件提供一個參考設計,然後拿著設計概念去說服製造商採用他的零件。
WebPad後來到底有多少人用?出貨量多少?我真的不知道,至少台面上的大公司好像沒聽聞過有人採用其設計。
不過,記得,NS展出這種概念設計之後的幾年裡,既使在微軟Tablet PC產品已推出,我還是持續在電腦展裡有零星看到類似的設計,只是裡面用的元件我並沒去細究與記錄。但較常見的OS我記得是Windows CE。
而事實上,AMD在後來也繼續有在銷售NS WebPad這樣的概念,只是,這種十幾年前的設計,若現在還拿來賣,我看AMD可以改開骨董店了。這是我2006年手上的資料照片: ↓
Tablet的一段滄桑史
微軟2002年推出Windows XP Tablet PC Edition之後,開始帶領PC業者設計這種新型態的個人電腦,也在當時引領了至少一、兩年的產業熱潮。
當時微軟與全球的PC業者合作推動的平板設計有兩大類:一是單板設計;一是雙板。
單板設計類似現在蘋果的iPad,沒有實體鍵盤,一個螢幕就相當於一台主機;另一種是長的像筆電,配備實體鍵盤的設計。第二種設計與一般筆電不同的地方,除了軟體是搭載Tablet PC版(具觸控功能)之外,螢幕是可旋轉,而且可摺疊的。
早期單板設計的平板電腦還較常見,但是經過多年的演變,大家好像都偏愛長得像筆電的雙板設計,反而像蘋果iPad的單板設計是稀有物種。
當時,最有名的平板像是HP Compaq TC系列,宏碁也有TravelMate C系列(看倌自行到google搜一下就可見到很多照片)。當然了,除了全球各大PC廠都有加入微軟的平板列車之外,在後來幾年的Computex上,我們也都可以見到這些平板電腦設計。
而在之後的電腦展裡,很有趣的是,仿微軟Tablet PC的設計也很多,但若細究其規格,其實並不能算是微軟定義的Tablet PC,而只是長得像Tablet PC的觸控式平板電腦。當時最常見的是採用Windows CE OS。
但是,微軟所推動的Tablet PC並不是很成功。其應用一直限於一些利基型市場(另一種說法就是小眾,或是特殊應用)上,並未受到大眾市場的廣大採用。我找了各大研究機構的數字,並沒有找到Tablet PC年出貨的直接數字,但個人總合各種資訊猜測應該不會超過一千萬台左右。以微軟所要推動的一個新產品來說,這個數字應該說不上成功。而且要注意的是,這一千多萬台應該是包括單板和雙板設計的機型在內,若只算大家現在認知下的狹義平板──單板設計,那這個數字會更少。
〔注意:Tablet PC一千多萬台的出貨量還有待查證。我另外再仔細查了一下,Tablet PC的研究數字很少,且綜合諸多資訊,單板的平板電腦規模應該只有百萬台/或數百萬台規模。Gartner猜測:iPad推出後今年平板可能達到1000萬台出頭出貨量,但Gartner並沒細說他們的定義,但依前後文推斷講的應該是單板平板;而IDC預估今年760萬台指的是非Wintel架構的。 總之,這個數字我還會再考證,也請有數字的朋友提供。〕
若再比較一下蘋果iPad,單一機種在四周就賣100萬台,相當於推出初期就能達到微軟集結全球各大小PC廠奮戰多年之後所造就的市場規模……高下立判。
窗外有藍天,窗內有藍屏
Windows體驗一向是微軟在「開疆闢土」時的最大訴求與主要策略:而微軟成也在此,敗也在此。
在Tablet PC之前微軟推出Pocket PC時一直跟你強調,你可以在口袋型電腦(或是PDA)上使用Windows上的各種應用──就像你以前在使用桌機時一樣。例如Office上的Word文書處理,或是用Outlook收信………………
當他要賣Tablet PC、Windows Mobile………時,同樣的故事又會再重新搬出來再講一遍。
這就是微軟講故事的邏輯:桌上到膝上再到掌上,然後現在是雲上。
不過有故事總比沒故事好。
相較於更早在推動WebPad的美國國家半導體,除了諸如可以在大便時坐在馬桶上上網等等一類的可能「願景」之外,實在也想不出什麼動人的理由去買這樣的產品。(就當時的基礎建設來說,這真的是一個了不起的願景。)
相較之下,至少微軟可以幫你找出一些買Tablet PC的理由。不過,微軟在強調Windows經驗時,似乎忘了,對於消費者來說,Windows經驗還包括了:ctrl+alt+del多指觸控神功、藍色螢幕,開/關機很慢,耗資源(肥胖),軟體漏洞…………而且這些都是讓人更「印象深刻」的經驗。
在一個微軟所主導,掌握九成多市佔率的PC這塊成熟市場裡,Windows可能是消費者沒得選擇的選擇。但是在諸如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等新市場裡,消費者需要更動人的故事與原因──Tablet PC充其量只是外殼長得不像PC的另一台Windows PC而已。
微軟在編織Windows經驗的故事時想到的是讓人可以在各種不同場合都能用Windows,但這卻也註定了他的潛在市場將被限制在一小群不幸的人:他們有些Windows平台上的工作非得到掌上或現在的「雲上」做不可。
在小筆電市場,這種長得和傳統筆電很像的東西,微軟讓Windows進去之後,因為便宜,很多人把它當做可隨身攜帶的第二台PC,所以微軟這個故事很多人買單。
但是在平板,手機,……市場呢?現在顯然不是這麼一回事了。
iPad效應
蘋果iPad對於科技產業的重要性不只在於這個產品本身的成功:而是它重新建立了一種產品設計與應用的標竿──而這種新標竿的產生,也改變了產業的遊戲規則。對於特定廠商(如微軟)來說雖可能是個壞消息,但對總體產業來說,絕對是一個好消息。
iPad的推出一方面讓消費者對平板電腦重新有了一種新的想像與期望,讓他們願意注意,甚至進一步掏錢買這一類的產品;另一方面,iPad也將成為這類產品的設計標準,未來消費者要買平板,就是拿iPad來相比。
就像iPhone推出之前,大家可能都習慣Nokia以Symbian所設計的智慧型手機為智慧型手機;而iPhone推出之後,大家開始對智慧型手機有了一種新的想法:它應該是這樣,應該這樣用,凡是離這種設計標準太遠者,就不能算是智慧型手機。 甚至有人因此開始認為以前Nokia所推的智慧型手機根本不能算是智慧型手機,因為標準與認知已變。
過去大家對平板電腦的印象原本就是微軟與PC業者用Windows XP Tablet PC Edition所做出來的那個樣子。現在iPad問世了,大家開始對平板有了新的看法與刻板印象,看了iPad廣告影片或是網路上看人評比過之後,消費者不會再滿足於過去微軟要賣給大家的Tablet PC的樣子。
所以,這次電腦展上,眾PC業者除了趕搭iPad的平板熱潮之外,是不是能夠用微軟這款號稱將引領觸控創新的Windows 7作業系統端出更吸引人的菜色呢?我們就拭目以待了。
Computex有什麼可看?
就過去看展的經驗,我們大概可以想像得到:以前做筆電的廠商大概都會擺著幾台Windows 7或不知什麼OS的各種產品設計之外,可能也有機會見到一些長得像iPad的山寨機,或者是採用Windows CE或Linux的平板。
其次,由於平板電腦也不是什麼太深奧的產品,畢竟已經發展了十幾年了。所以,可能會像去年的小筆電一樣:只要可以和「電腦」扯得上一點邊的業者,大概都有能力擺上那麼幾台讓人觀賞,開始在攤子上談生意,接單。
Desk-top ==> Lap-top == > Palm-top ==> Cloud-top ………
這就是微軟講故事的邏輯:桌上到膝上再到掌上,然後現在是雲上。
不過有故事總比沒故事好。
相較於更早在推動WebPad的美國國家半導體,除了諸如可以在大便時坐在馬桶上上網等等一類的可能「願景」之外,實在也想不出什麼動人的理由去買這樣的產品。(就當時的基礎建設來說,這真的是一個了不起的願景。)
相較之下,至少微軟可以幫你找出一些買Tablet PC的理由。不過,微軟在強調Windows經驗時,似乎忘了,對於消費者來說,Windows經驗還包括了:ctrl+alt+del多指觸控神功、藍色螢幕,開/關機很慢,耗資源(肥胖),軟體漏洞…………而且這些都是讓人更「印象深刻」的經驗。
在一個微軟所主導,掌握九成多市佔率的PC這塊成熟市場裡,Windows可能是消費者沒得選擇的選擇。但是在諸如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等新市場裡,消費者需要更動人的故事與原因──Tablet PC充其量只是外殼長得不像PC的另一台Windows PC而已。
微軟在編織Windows經驗的故事時想到的是讓人可以在各種不同場合都能用Windows,但這卻也註定了他的潛在市場將被限制在一小群不幸的人:他們有些Windows平台上的工作非得到掌上或現在的「雲上」做不可。
在小筆電市場,這種長得和傳統筆電很像的東西,微軟讓Windows進去之後,因為便宜,很多人把它當做可隨身攜帶的第二台PC,所以微軟這個故事很多人買單。
但是在平板,手機,……市場呢?現在顯然不是這麼一回事了。
iPad效應
蘋果iPad對於科技產業的重要性不只在於這個產品本身的成功:而是它重新建立了一種產品設計與應用的標竿──而這種新標竿的產生,也改變了產業的遊戲規則。對於特定廠商(如微軟)來說雖可能是個壞消息,但對總體產業來說,絕對是一個好消息。
iPad的推出一方面讓消費者對平板電腦重新有了一種新的想像與期望,讓他們願意注意,甚至進一步掏錢買這一類的產品;另一方面,iPad也將成為這類產品的設計標準,未來消費者要買平板,就是拿iPad來相比。
就像iPhone推出之前,大家可能都習慣Nokia以Symbian所設計的智慧型手機為智慧型手機;而iPhone推出之後,大家開始對智慧型手機有了一種新的想法:它應該是這樣,應該這樣用,凡是離這種設計標準太遠者,就不能算是智慧型手機。 甚至有人因此開始認為以前Nokia所推的智慧型手機根本不能算是智慧型手機,因為標準與認知已變。
過去大家對平板電腦的印象原本就是微軟與PC業者用Windows XP Tablet PC Edition所做出來的那個樣子。現在iPad問世了,大家開始對平板有了新的看法與刻板印象,看了iPad廣告影片或是網路上看人評比過之後,消費者不會再滿足於過去微軟要賣給大家的Tablet PC的樣子。
所以,這次電腦展上,眾PC業者除了趕搭iPad的平板熱潮之外,是不是能夠用微軟這款號稱將引領觸控創新的Windows 7作業系統端出更吸引人的菜色呢?我們就拭目以待了。
Computex有什麼可看?
就過去看展的經驗,我們大概可以想像得到:以前做筆電的廠商大概都會擺著幾台Windows 7或不知什麼OS的各種產品設計之外,可能也有機會見到一些長得像iPad的山寨機,或者是採用Windows CE或Linux的平板。
其次,由於平板電腦也不是什麼太深奧的產品,畢竟已經發展了十幾年了。所以,可能會像去年的小筆電一樣:只要可以和「電腦」扯得上一點邊的業者,大概都有能力擺上那麼幾台讓人觀賞,開始在攤子上談生意,接單。
不過,到底會有多少業者擺出,我也不知道。
而像HP iSlate這樣的機子,大家應該不用太期待:簡單說,Computex並不是HP或Dell這些國外PC大廠的場子。
華碩和宏碁之所以會選擇在Computex上產品發表,一方面是因為他們都是以代工起家,二方面是因為營運總部就在台灣。長期以來他們就是相當習慣把Computex做為產品發表的舞台。而宏碁與華碩也都對外表示會有平板電腦推出了。
只是,在設計上,過去微軟主導下眾PC業者所推出的Tablet PC都是以長的像筆電的雙板機構為主。在單板設計的iPad成功之後,我們大概可以猜想得到,以前大家不喜歡的單板設計反而可能成為以後平板的主流。
而在軟、硬體元件方面,Intel的Atom應該會是iPad之外的另一主流,其次Core-i可能會出現在一些較高階的機種上。
ARM已經擺明,去年跟著Intel的netbook後面推smartbook推一年還不知在推三小之後,看著與ARM有點血緣關係的iPad(iPad的A4據說是ARM處理器核心)這麼成功,所以也要把主力轉移到推展平板電腦還有電子書上。而且已經找業者先擺出陣勢給記者看了:
>>Smartbook難敵小筆電,ARM冀望平板電腦
至於VIA還有AMD的Geode--雖然他們源自webPad所用的Cyrix MediaGX處理器,但是似乎有沒有擺出平板好像也沒太多人關心──不過我會再親自去找找看,只是希望AMD所展出的不要還是長得像十幾年前的老骨董。
至於OS方面,當然內建觸控功能的Windows 7有可能會是主流。但除此之外,Windows CE應該也見得到,甚至不排除見到的機子會比win 7多。
至於Ubuntu等Linux,還有Android,應該也都看得到。以下這台是去年Ubuntu展出的一款Intel平板設計的教育筆電,這款也是雙板可折疊設計:
而像HP iSlate這樣的機子,大家應該不用太期待:簡單說,Computex並不是HP或Dell這些國外PC大廠的場子。
華碩和宏碁之所以會選擇在Computex上產品發表,一方面是因為他們都是以代工起家,二方面是因為營運總部就在台灣。長期以來他們就是相當習慣把Computex做為產品發表的舞台。而宏碁與華碩也都對外表示會有平板電腦推出了。
只是,在設計上,過去微軟主導下眾PC業者所推出的Tablet PC都是以長的像筆電的雙板機構為主。在單板設計的iPad成功之後,我們大概可以猜想得到,以前大家不喜歡的單板設計反而可能成為以後平板的主流。
而在軟、硬體元件方面,Intel的Atom應該會是iPad之外的另一主流,其次Core-i可能會出現在一些較高階的機種上。
ARM已經擺明,去年跟著Intel的netbook後面推smartbook推一年還不知在推三小之後,看著與ARM有點血緣關係的iPad(iPad的A4據說是ARM處理器核心)這麼成功,所以也要把主力轉移到推展平板電腦還有電子書上。而且已經找業者先擺出陣勢給記者看了:
>>Smartbook難敵小筆電,ARM冀望平板電腦
至於VIA還有AMD的Geode--雖然他們源自webPad所用的Cyrix MediaGX處理器,但是似乎有沒有擺出平板好像也沒太多人關心──不過我會再親自去找找看,只是希望AMD所展出的不要還是長得像十幾年前的老骨董。
至於OS方面,當然內建觸控功能的Windows 7有可能會是主流。但除此之外,Windows CE應該也見得到,甚至不排除見到的機子會比win 7多。
至於Ubuntu等Linux,還有Android,應該也都看得到。以下這台是去年Ubuntu展出的一款Intel平板設計的教育筆電,這款也是雙板可折疊設計:
至於Chrome OS?我也不知,這也是大家在期待的。但我比較偏向認為:要看到較難。
最後,展出平板電腦的廠商到底會有多少家?我想,應該說多也不會太多,應該不會比去年的小筆電還多:
↓去年展出的小筆電真的是百家爭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