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真的很該罵!但這次該罵的不是「有電腦還要買」,而是「為何這麼老舊了才汰換」!
在民主社會,身為第四權的媒體監督與批評政府是天公地道的事。不過這次媒體找「98年度中央政府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特別預算」5000億預算中的3.3億汰換舊電腦預算開鍘,顯然找錯目標了。我甚至要大聲的說:政府對於IT的投入,實在還不夠。
首先請看官先閱讀以下資料:
>>聯合報:公務員有電腦 研考會還要買
>>研考會:聲明稿
其次再看總預算裡與IT相關的「資通訊」預算:
「國家資通訊應用建設」編列112億0,230萬元,包括辦理建置中小學優質化均等數位教育環境計畫71億元、加速企業網路應用暨資安品質提升計畫11億4,700萬元、加強推動社區安全e化聯防機制—錄影監視系統整合計畫10億元、加速辦理智慧醫療照護計畫4億5,550萬元、中央地方機關e網通暨民眾資訊能力提升計畫5億元、強化戶役政資訊系統與應用推廣計畫5億1,300萬元及公共建築太陽光電系統示範計畫4億8,680萬元等7項,編列於內政部、經濟部、教育部、衛生署及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項下。
>>98年度中央政府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特別預算總說明看這裡
聯合報報導的標題已將內容說得很傳神了。研考會對此新聞所發的聲明大意是:3.3億主要是要汰換1.5萬台的老舊電腦,因為「全國各鄉鎮公所使用的資訊設備約58%,為民國92年前購置,作業系統採用Windows 2000,已經使用多年,零件取得困難,維修不易且維護成本高」。
單就電腦採購這件事來看,如果研考會所言屬實,那麼政府言之有理;2.2萬買一台電腦也還好,不算離譜。
一般而言,企業的電腦汰換在2至3年左右是相當合理的,所以政府既使現在「馬上」就汰換電腦(98年離92年已有6年),說它預算浮濫編列,實在太超過。更何況這筆預算若通過,是在未來四年要執行的,也就是說,這58%的電腦是使用7至10年才汰換。這樣的電腦採購法,還真的很該罵,但要罵的其實是「怎麼電腦這麼老舊了才要換?」(案:個人對政府預算執行流程與速度並不了解,若事實與這推測有重大差異,歡迎指正)
另一方面,聯合報拿這筆電腦預算開這麼大一刀,顯然有些只打蒼蠅不打老虎之嫌。
另一方面,聯合報拿這筆電腦預算開這麼大一刀,顯然有些只打蒼蠅不打老虎之嫌。
3.3億只佔5000億的千分之一不到(精確來說是萬分之6.6),細看其預算總覽,我相信有更多值得大肆砰擊的目標。不過,從某個角度來說,我們得感謝這篇報導,是它才讓電腦採購的議題能夠躍上政治與國家大事的版面。
事實上,電腦採購在整體的資通訊應用建設(約112億,佔總預算約2%)裡只佔了一小部份(3%不到);而「採購電腦」在整個IT基礎建設裡,原本也就只是一個比較眾所皆知的環節之一而已。從這樣的新聞事件,讓我相當感慨,台灣的整體媒體環境,似乎對於台灣資通訊基礎建設,及科技競爭力等議題,都相當陌生、不了解,與不重視,所以才會有如此偏頗的評論出來。
關於IT,政府做的真的還不夠
根據英國經濟學人2008年所做的一份全球IT競爭力研究報告,台灣僅次於美國,全球排名第二。這樣得來不易的成就背後,我們卻也發現到,台灣在許多方面的表現並不好,例如:
事實上,電腦採購在整體的資通訊應用建設(約112億,佔總預算約2%)裡只佔了一小部份(3%不到);而「採購電腦」在整個IT基礎建設裡,原本也就只是一個比較眾所皆知的環節之一而已。從這樣的新聞事件,讓我相當感慨,台灣的整體媒體環境,似乎對於台灣資通訊基礎建設,及科技競爭力等議題,都相當陌生、不了解,與不重視,所以才會有如此偏頗的評論出來。
關於IT,政府做的真的還不夠
根據英國經濟學人2008年所做的一份全球IT競爭力研究報告,台灣僅次於美國,全球排名第二。這樣得來不易的成就背後,我們卻也發現到,台灣在許多方面的表現並不好,例如:
- 人力資本──第7名:人力資本評估的是高等教育人口及IT員工比重等。(這項其實還可以,全球第7不算差!只是和第2不能比)
- 整體商業環境──第19名:包括政府的開放競爭政策、投資保護及私有財產保護等。
- IT架構──第20名:IT架構攸關寬頻普及及IT支出
- 法律環境──未入榜(20名以後):指的是保護智慧財產權的政策、隱私,及反垃圾郵件法令等,
- 對IT產業的開發支援──未入榜:包括從國內或國外取得中期的財務援助、政府在IT上的支出,以及推動IT的公共政策等。
- 閱讀完整報告內容
總結以上的這些數字我們簡單說:相較於台灣整體以及民間的表現,政府對IT的投入真的還不夠!
他山之石
(待續)...
〔還有下集,要對我開罵的網友可以稍安勿燥,等下集寫完再罵不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