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0日 星期一

從Google News看世界:除了土豆,電腦還會選茶葉蛋


原始發布時間:22 九月, 2009 11:51
剛從深山與世隔絕一個周末回來之後,聽著電視新聞不斷報導受歡迎的「所長的茶葉蛋」。後來到了Google News才知道,原來這個茶葉蛋真的不簡單,它可是高科技的東西啊!

電腦可以幫我們做很多事情,除了選土豆,還可以選新聞。但是,這個周末我才知道,Google News讓我開了眼界,竟然還可以幫我們選茶葉蛋。


〔圖說↓〕9月20日(日)晚上8:30所抓的Google News科技版頭條:




信奉電腦運算技術以及網路民主的Google,它所推出的新聞服務(Google News)就是要幫我們選新聞。多年來,相信對很多人來說,它也已經是在茫茫網海中閱讀新聞的一個重要工具。

在英語世界中,選新聞功力不錯的Google News,為何到了台灣之後,會水土不服,「所長的茶葉蛋」竟然變成科技類新聞兩日來的頭條呢?

依Google News還有一般的新聞分類,「科技」和「科學」類會歸類在一起,有時會只有簡稱「科技」。Google News的科技類,應該包括了科學類 。但既使如此,所長的茶葉蛋成為科技類頭條,真的是太誇張了。

先研究所長的茶葉蛋

所長的茶葉蛋到底「科技」在那裡?說真的,我經過很多研究之後,真的研究不出來:這會不會就是它高科技的地方──讓你研究不出來?

我推敲了幾個可能;所長的鹵味秘方,可是能夠申請專利的;另一個可能就是,所長的茶葉蛋是用電腦煮的…總之,它如何成為Google News科技類的頭條,真的非常人所能理解。

最後,還有一個可能,就是千錯萬錯都不是Google電腦的錯,而是報紙沒將所長的茶葉蛋歸到正確的「地方」,而誤導了Google News。 我意思是「地方新聞」,因為這則在各大報都是來自台南地方新聞中心。不過,好像原因也不是如此。以下是Google News收錄的這幾則新聞及相關機構的新聞分類:

新浪(類別:生活;有科技類)
>>「所長茶葉蛋」 民眾組團朝聖(來自民視,民視和新浪的組合看起來挺奇怪的)

NOW News(類別:地方新聞;有資訊類)
>>派出所不奉茶改拿茶葉蛋請你嚐 滷出名號廠商借秘方販賣

自由(類別:地方新聞;無科技相關類別)
>>體恤員警 所長滷茶葉蛋意外爆紅  

台視(類別:綜合類;無科技相關類別)
>>所長茶葉蛋 假日一天賣四百顆

華視(類別:綜合類;無科技相關類別)
>>"所長茶葉蛋"香又Q 遊客聞香來

聯合(類別?透過搜尋判斷,可能是在「國內要聞」,但從記者及內容來看,可能歸類為「地方」;有數位資訊類別)
>>員警早餐吃香 所長茶葉蛋賣翻


〔圖說↓〕Google News抓圖,所長的茶葉蛋這則新聞之下所列出的新聞源:


其實,不只茶葉蛋很科技,我們從周一(9/21)早上約10:30左右的Google News頭條來看:最新的科技頭條是「火燒法拉利」,另外救護車車禍,還有擄車大盜落網、慈濟感恩會,也都是很高科技的。這些新聞不只也被收入Google News的高科技,而且還是佔去高科技排名的前幾名。

〔圖說↓〕9月21日上午(一)早上10:30所抓的Google News科技版:


若看倌有長期閱讀Google News台灣版,諸多稀奇古怪讓你意想不到的「科技」頭條,若不是像所長的茶葉蛋這麼下飯,就是讓你噴飯。

媒體立場與世界觀
到底這世界長什麼樣?全世界每一家報紙所呈現出的世界,往往因其立場不同而描繪出不一樣的世界,而這個不一樣,也成為每一家報紙的特色。

我們不能說那一家報紙所呈現出的世界才是最真實,或者較接近真實的世界。每一家,或多或少都有其真實,但也有其虛妄的一面;有所見,也有所失。

甚至,大眾性媒體,還有像Yahoo News;或是Google News,還有像Digg、「放屁」(funp)等透過網路民主機制的web 2.0網站所幫我們呈現出的世界,也一樣,也都有其真實性,但也都有其虛妄的一面。

至於科技呢?國外像IDG集團(如InfoWorld、PCWorld,或是ComputerWorld....),或者是UBM及旗下CMPMedia(TechWeb、InformationWeek、...),或是ZD(eWeek),TechCrunch,Engadget(癮科技),或是News.com...所勾勒的,我們也無法說有那一家才是最真實的科技世界。當然這也適用於台灣的科技媒體。

實際上,我們從多數人的閱報習性來看,都比較像是「雜食性」的,也就是不會只黏著於某一特定報紙或網站,原因在於沒有一家媒體可以完整勾勒整個世界,因此閱報眾對於資訊的需求無法以單獨一報來滿足。

哲學問題:媒體只有主觀的客觀世界,沒有真實的世界

對於這個問題,個人有些拙見:每一家媒體都只是在追求一個最偏向「客觀」(objective)的「主觀」(subjective)世界,這個「主觀」,就是我們所說的立場。

「主觀」與「客觀」並非對立而水火不容。「主觀」不是一種錯誤或罪惡,「客觀」也不是一般人所認為就是真實而正確。反而,沒有「主觀」,也就沒有「客觀」可言,因為人類認識這個世界一定是從「主觀」為起點的,主觀其實是客觀的基礎。

就媒體而論,媒體一定要有立場,沒有立場,無法看這個世界,也就沒有「觀點」:「政黨利益」是一個立場也是一種觀點,「人民利益」也是一個立場,也是一種觀點。但一般我們會把「人民」立場當做是「客觀」,但其實這也是一個「主觀」的立場,只是這種主觀可以得到更多人的認同,而形成一種所謂的「客觀」,但究其實,它也是一種主觀。

從101前面看建築,是一個觀點,從旁邊從後面也是一個觀點,從裡面、從天空也都是一個觀點。但無論那一個觀點,都只是瞎子摸象,掌握到的只是101的部份真相而已。但對多數的一般人來說,多數人喜歡從101的前面看,或是從裡面的裝設看,當然從天空看也不錯,但也是有人喜歡從後面看;但是對建築專家來說,可能從電腦3D圖或是建築藍圖,才是正確的觀點 ;甚至,101更多的真相是在大家怎樣也看不到的地基或地質結構裡。

因此,充其量,一個媒體所呈現出的世界,我們只能說:越接近它目標讀者所想像或所期待的,那麼它越可以吸引越多的目標讀者。也就是說,媒體充其量只是在尋找一個能夠符合最多人期待的一個「較客觀的主觀立場」。

所有媒體的所謂「客觀」,其實都只是以其立場(主觀性)來吸引認同其主觀性的眾多群眾。各家媒體所能比的,頂多是其「主觀性」有多大的群眾買單,而這也是一般人所謂的「客觀」。這個所謂的「客觀」,可以轉化為閱聽眾的數字──所以,我們若把反應了一大群群眾的集體想法當做是「真相」或「真理」,未免太天真。

例如,以台灣的實況來看,深綠或深藍民眾對於深藍或深綠媒體的諸多報導或論述,可能會彼此覺得不可思議加不可理喻,但雙方媒體卻活生生的吸引了各自的很多閱聽眾,你不可以說深綠或深藍的世界觀那一個才是正確的,甚至,既使有所謂「中立者」,也不能以其世界觀來取代或否認其他的群眾。這三方的立場差別,好比一群人從正面看101(執政群眾),有些人從旁邊或後面看(在野支持群眾),一群人從空中看(無黨無派的中立群眾)。

而這也正是自由民主社會的可愛之處,所有的媒體,都可以有自己的立場(世界觀),去代表它所欲吸引的閱聽者;而各種立場的媒體,都必需被尊重。

News 2.0:真的就客觀?

傳統及Web 1.0時代的網路媒體,在追求此「客觀性」時,一定有人為的「主觀」在運作,如果能夠利用一種網路民主機制,那麼是否可以達到最高的客觀性,進一步吸引最多的讀者?

這是Web 2.0時代的一個有趣議題之一,也是Web 2.0時代的新聞機制所帶給我們的一個可愛願景。

Digg、de.li.cious,台灣的放屁(funp),還有黑米,或是Google News等一類的服務,雖然完全不生產新聞與內容,而是架構在既有的網路新聞及內容之上的一項服務,但卻也提供一種全新的世界觀。

過去,我們觀看這個世界的方式,總是透過一家家報社的總編輯(或編輯),由他們決定什麼是對我們最重要的,或最有趣的……也就是透過編輯的立場在看這個世界。但現在,透過各種不同的機制,如推薦,標籤,或是像Google的電腦選取,藉以展現出更為客觀的世界觀,進一步吸引更多人來使用這種服務。

但事實證明,「民主」一樣不能代表真理。一加一是不是等於一,絕對不能用投票表決來決定。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世界觀我們不知道,但什麼是「錯誤」的,答案相當清楚:如果我們現在要看的是101,你跟我說的是新光大樓,那這樣的新聞,連個參賽資格都沒有,更不用說要提供給讀者怎樣的新聞視野了。

這類網站的好壞姑且先不論,但是一個網路民主機制或電腦技術如何不犯下「一加一等於一」的錯誤,卻是很大的挑戰;你的民主機制若是在這個基本的考驗都過不了關,那麼可能只有關門大吉。

就像我們用人眼很容易做出內容判斷的圖片(例如這是什麼人物,這是什麼地方),但到了機器或電腦或網路機制,就變成科技上的很大的挑戰一樣;對於人的思維來說,什麼是科技/科學新聞,或許完全沒有什麼(雖然或有灰色地帶),但對於網路民主及電腦與科技來說,卻是相當困難的。

我記得幾年前Web 2.0網站熱潮時,PC home推出了搜雲等一連串的web 2.0服務,那時我試用一陣子他們的標籤服務,但每次在上面貼了科技類文章,馬上就會被一些政治狂熱及偏激份子的口水文所淹沒。後來PC home的portal 2.0很快就關閉了。

而國內這類網站的第一名funp,目前看來還不錯,雖然外界偶有些批評,但是基本上funp也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可約略「代表」網路民主的世界觀,例如,其科技類,至少都還不脫離科技性的議題,雖然在funp上的頭條與各大科技新聞相關網站呈現出的大異其趣,但我們還是可以約略承認那代表的是網路民主下的科技世界觀。

我也不諱言的要說,偶爾在逛funp網站時,也會讓每天在做科技新聞的我,會有一些新的啟發:原來很多網友是這樣看科技的;但另一方面,當我細查許多被推薦的文章時,卻也發現到很多錯誤或過時的資訊在充斥:而這也正是網路民主機制的誤謬之處;就像我們去雅虎的「知識+」查知識時,建議讀者可試著以你一個自己很專業的領域為目標去尋找問題:經常會看到非常荒唐的錯誤答案。。

Google News :為何差這麼多
回到Google News。每天我在閱讀國內外科技新聞時,感覺,英文版的Google News的確可以提供給我一個相當完整而宏觀的科技視野。

基本上,如果你沒有太多時間讀報,那麼,一天只要花個大約5-10分鐘時間,掃瞄或速讀一下Google News的標題,還有每一則新聞標題中第一則的引文,大概就對於全球的科技產業有一個完整的了解,也不需擔心自己的資訊與這個世界脫溝,若是一天兩三回,掌握的當然會更完整。

而我這樣描述的基礎,是我自己每天也都閱讀了諸多主要科技網站的報導來做比較的。

那種感覺,就如我前面所說的,一般人的閱報習性通常是「雜食性」的,而Google News英文版仿佛是集結英語世界各大報的精華濃縮而成,可以當作每天攝取資訊營養的綜合維它命。

但是台灣版的Google News呢?如果你這樣讀報的話,個人經驗,至少就科技版來說,那麼很快的你恐怕要營養不良。

如果要我為Google News服務打分數,英文版是90分,那台灣版我給它50分,完全不及格。

我們從Google News兩種版本的比較也可看出:當網路民主機制發揮效益時,它真的是一個不錯的新聞提供方式;反之,如果民主機制破功時,就會有「所長的茶葉蛋」和「慈濟感恩會」變成是科技頭條的荒謬事情一再上演。

我不知Google News台灣版在技術上出了什麼問題,以及為何同一個平台與技術,從英文換成是繁體中文,從美國換到台灣之後,就會有如此的落差,到底關鍵在那裡?是因為相關的服務維運放在大陸或台灣境外?還是有其他原因?

但以下是我對於Google News台灣版的一些問題與建議,很希望以後我能像英文版一樣,靠它來輕鬆掌握科技新知:

一、 大陸新聞內容氾濫:

關於這一點,我百思不得其解,Google知道新聞服務是很具「在地化」性質的服務,但是在台灣的新聞服務裡,卻充斥著許多來自大陸新聞網站的新聞。

以Google的技術,要區分這些新聞來源我認為不難,既使現在兩岸三地很多的新聞內容到處餵來餵去,台灣的餵到大陸,大陸的餵到台灣。

大陸新聞混充到台灣的結果,答案很清楚的:網路民主機制下,台灣的閱聽人如何擺脫十幾億人口幫我們決定什麼新聞值得一讀的命運?

我相信Google是有些機制在防止這種事發生,但實際經驗上,既使在問題較小的「焦點新聞」上,也常常會看到讓人覺得有對岸影子的新聞。

二、大眾媒體與專業媒體的分野
我在讀Google News時有種感覺,一則專業的科技新聞,或許大眾媒體不會報,但在英文版裡還是會跑出來,甚至有可能成為頭條的;但在台灣版,這類大眾媒體不會報的道地科技新聞,要出現是難上加難,反而所長的茶葉蛋一類的新聞要出現還要更容易。

甚至,在科技新聞類別裡,理所當然的,科技類專業網站的報導成為美國Google News 頭條是常有的事,但在台灣版裡,機會非常小:反而一些大眾性媒體,還有通訊社等非專業性的報紙跑上頭條的機會更高。

可能原因:大眾性媒體網站的合作平台多,而讀者規模也遠比專業性媒體來得高,在在符合Google的網路民主原則,所以同一則新聞標題下,專業性的網站在曝光率上很難與之匹敵。

但在美國,Google News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還是美國專業的科技新聞讀者數的確是可以與大眾性媒體匹敵,台灣版和美國版的Google News都只是反應現況?

三、舊聞不下,新聞不上
台版的Google News科技新聞裡常常會發生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相較之下美國版很少發生。

我們常常看到,某一則已經發生好幾天早就該從Google News裡消失,改由其他新的新聞來取代的舊聞。原因是什麼?真的不知,我還真的研究不出來。

有時候,是因為有一些沒有記者的小型網路報,看了各大報的報導也請編輯「綜合」大家的報導寫他一則,於是這小報「後來居上」(Google News裡似乎有一個很奇怪的規則,就是同一個新聞標題的群組裡,最新上線的,但其實是最晚出來的,反而比較會被放在最前面。)

但有時候,是完全沒有這個情況或規則可循,就是有一些看起來也不是太熱門的新聞,一直掛在那裡,反而,我們所知道的一些重要科技新聞,很多報紙也報的,一直遲遲未上Google News,甚至始終未見。

這個問題,我認為Google News在網站的評等上(如果Google News裡有此機制的話)應該把專業性的網站拉高,如此可以提高該機制對於特定類別的新聞敏感度。

其實,過去我和Google News接手的經驗是:他們早期甚至不承認cnet、ithome等專業的科技媒體為媒體。許多人或許不知,在台灣,Google News把這些媒體的新聞加進去都是很後來的事。

最後,這就有點主觀了,其網頁設計採用大陸版,實在讓我不習慣;關於此點請讀:

>>OMG!台灣Google News改成中國版的樣子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