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3日 星期一

從Wintel到Google-Apple的後PC時代

原始發布日期:28 三月, 2011 10:54

2010年底時原本寫了一篇以「後PC時代」為主軸的科技產業回顧與展望文章,結果一直沒發表。近日重讀此文發現到雖然晚了三個多月,但是當初的立論基本上也未變。所以重新整理,並把今年以來新發生的事〔如iPad 2的上市〕加進去,整理成此文。

不知不覺中,後PC時代已經在2010年來臨。今年,在Google及Apple的引領下,將是後PC時代大放光茫的一年。

我想這是我對於2010年過去一年,以及包括未來2011年,甚至未來幾年科技產業最簡單的一句總結:後PC時代(Post-PC era)。

後PC時代什麼時候來的?真的不知道,但是2010年間偶爾幕然回首,我常會自問:這不就是後PC時代是什麼?


這個科技產業喊了十幾年,一度曾在2000年與網路時代一起膨漲與泡沫化,甚至那時就有人大喊「PC已死」的論調,沒想到悄悄的,我們不知不覺中已經進入了這個年代。

端倪

去年9月美國Pew研究中心的卓越媒體計畫(Pew Research Center's Project for Excellence in Journalism)發表的媒體研究有一個相當有趣的結果。Pew統計了全美報紙所有與科技議題相關的報導,然後計算各家業者的曝光度,結果是由蘋果及Google兩家公司分居一二名。 〔請參考下圖〕



圖表中的業者,除了微軟一家公司還可歸類為PC(軟體)公司外,排除金融業者的CitiBank,其餘不是網路服務業者就是電信/手機相關業者。

PC在科技領域的影響力顯然不若以前,不再受媒體的青睞──這反應出的不只是消費者對於相關報導的喜愛,更可由此看出科技典範已從根基之處在移轉。

另一份今年初IDC所發布的研究報告更殺:2010年Q4智慧型手機出貨量超過了1億支,首度超越全球個人電腦出貨量的9210萬台──這意謂著未來手機上網人口超越PC的時代已經越來越近了。
Wintel盛世

回顧過去十年來,科技產業還是一直由Wintel(微軟的Windows軟體平台+ Intel的硬體架構)所代表的PC在引領風潮,吸引媒體與大眾的目光,作為全球科技創新的火車頭。

通常,微軟與英特爾的新產品發表,也意謂著科技將進入新的境界,應用將有新的面貌,科技對於你我的生活將有全新的改變……低價晶片的推出讓人想到電腦的普及,Centrino平台的無線網路模組整合讓人想到無所不在的電腦上網使用情境,Windows的CE、Pocket PC、Tablet等不同版本的推出都讓人相信一種全新科技產品即將進入你我的生活:包括你的客廳、口袋、手提包……

Wintel最近一次讓人振奮並相信將會改變你我未的一項產品發表是在一年多以前的Windows 7──大家都相信,內建觸控螢幕功能的這款全新作業系統,將未科技產業帶來觸控的新世界………但Win 7發表一年多了,結果如何?反而,在觸控領域引領風潮的,於其說是Win 7,不如說是iPhone和iPad。

↓ 圖說:微軟上一次真正吸引眾多人的目光是什麼時候?2009年10月發表Windows 7作業系統,至於後來的Windows Phone顯然氣勢都已經不若蘋果及Google了



↓ 圖說:去年六月的台北國際電腦展上微軟也展出了windows -based的平板電腦,但現在平板產品呢?....微軟推行了近十年的平板產品,一直未脫離PC框架,顯然無法帶領科技產業走進PC外的後PC時代



回顧2010年,Windows不再吸引讀者目光,Windows Phone 7的故事眾人不再買單,Intel處理器新聞越來越少,越來越沒人看……;PC的技術難道不再進步?不可能沒有,但似乎都不足以牽動人心,讓人驚豔。用科技產業愛用的語言來說:已是缺乏創新。或者,至少已經不是科技產業創新的核心舞台。

幾曾何時,大眾越來越不喜歡傾聽微軟與英特爾講的故事:總之,過去我們喜歡聽這兩家PC龍頭為我們勾勒未來,用精彩的演講還有Keynote speech,幻夢的影片還有PowerPoint,為我們展示未來的生活樣貌──但現在好像漸漸的,漸漸的,很少聽到兩家公司講出動人而讓大家所願意傾聽的故事。

回想過去在PC時代,Wintel所勾勒的一些願景,有些已經實現,有些則已泡沫,有些則是由後進繼者接手繼續推動──像是現在的平板電腦。從某方面來說,很像是過去微軟在推動的Tablet,以及英特爾的UMPC(超可攜電腦),但兩大龍頭過去都未能成功推動這個行動運算的新未來。

↓ 圖說:英特爾上一波吸引眾人目光是小筆電產品的推出,但最終這款原本想要走出PC之外的產品,又歸隊,回到了PC的行列。



↓ 圖說:事實上身為PC硬體產業龍頭的Intel早在十幾年前就在為後PC時代做準備,1998年買下DEC(迪吉多電腦公司,該公司後來被康柏買了,康柏又被HP買了〕的StrongArm;2006及2007兩年間更大力推動UMPC及MID等新的機種;前幾日這位英特爾行動平台的大將Anand Chabndrasekher的離開了英特爾 可以說是英特爾在Beyong PC領域中的最佳註解



媒體新目光:Google-Apple



↑ 圖說:蘋果最新發表的iPad 2,不管你喜不喜歡,認不認同,它不只吸引了最多的媒體焦點,也幾乎已成為科技產品創新的代名辭 ;而最近的一次CES消費電子展上,非Wintel的平板電腦〔特別是Adroid〕新聞與報導佔滿了媒體版面,讓微軟與英特爾坐了冷板凳

取而代之的是:蘋果的產品發表有如全球科技產業的布道大會,時間一到,不用廣告,全球科技相關的媒體與人士,當然還有蘋果迷,都緊盯著電腦螢幕觀看線上直播。〔不知有沒有人記得蘋果在幾年前宣布:不在參與Mac World,因為自己網路直播就可了,何必再參加別人的活動來幫自己宣傳?〕

而Google的新聞稿與產品訊息,往往「欲蓋彌彰」,既使不發表,全球的科技迷與科技媒體,一樣很努力的將他挖掘出來。

這兩者,一個是在數位匯流時代在整合UI(使用者介面)以及硬體+軟體+服務上成為設計典範的巨頭,他的iPod+iTune定義了音樂播放器的標竿以及音樂服務該有的商業模式;他的iPhone,重新定義了什麼是智慧型手機,讓Symbian平台立即相形見拙,許多用過iPhone的人不再認為那是「智慧型」手機。

2010年發表的iPad,也再次寫出歷史,就像手機市場iPhone之於Nokia的Symbian,在平板這一塊市場,iPad也重新改寫過去微軟推行近十年的平板電腦定義──換另一種說法,Intel原本想主導的的UMPC,以及微軟想在PC之外創造出的另一塊叫做「平板電腦」的市場,最終是由蘋果這樣的公司取得了定義與主導市場的發球權,也可以說在這塊「PC外」(beyond PC)的市場蘋果成了創新的領先者。

甚至,有越來越多的研究報告都指出:iPad的推出,已經影響了PC的出貨,特別是筆記型電腦中的小筆電。

和微軟將平板定義為「生產工具」不同的,iPad以「內容消費」工具之姿問世──它是使用者消費網路內容的很好工具。全球的產業研究機構,為此開出了一種全新的產品類別:叫作媒體平板。相較之下,過去微軟所定義的平板,一直被當做是筆記型電腦的「變種」,在市場研究上也通常被納入筆電之下。而Nokia的平板,則被視為一種豪華板的手機。(沒錯,Nokia也很早就有出平板,2005年底推出的Nokia 770。)

而另一家真正能與蘋果競逐的,則是Google,既不是微軟,也不是其他PC時代的代表性廠商:如HP或Dell。

Google則是從「雲端」──或者用另一種說法,網路服務起家的代表。

↓ Google所引領的雲端運算正在改變人類使用"運算"(電腦)的方式,可隨時隨地,不限裝置存取的雲端上的應用,只需一組帳號就讓使用者通行無組,不需要購買昂貴而肥胖的軟體,不需軟體更新,安裝安全軟體,更不需麻煩的軟體線上啟動的認證過程.....



過去在Wintel時代,軟體被微軟所主宰的PC世界裡,「應用」意謂著你必需先買一台PC,安裝好Windows軟體,然後一一安裝好所需的應用程式,還有接好網路,設定好網路設備,做好軟體設定………還有還有,在PC多年的使用周期裡,你必需時常注意電腦是否會中毒、當機等問題,所以得三不五時就要更新OS及應用程式、掃毒…………

Google這家公司,過去數年來不斷在改變一件事──把軟體(服務)丟到雲端(網路)上。理論上,只要有一組帳號,就可以讓你在雲端世界暢行無阻,使用任何的服務與應用──一組Gmail帳號,讓你可以直接使用Gmail信箱,使用Picasa網路相簿,雲端儲存(Google未獨立推出),Blogger、上傳YouTube影片……

所以,Google所建構的雲端世界是:一項應用意謂著你只需在你固定的一組網路帳號上點選「啟用」,不需再去買片CD或下載什麼臃腫肥胖的軟體,然後再安裝,有時還有防盜的啟動程序──甚至像Google Map或欣賞YouTube影片這些事,連帳號也不需要。

而這樣的應用使用模式也已在進入手機。

Android無疑是Google要將它的雲端服務帶進手機上的利器,而Android平台的快速掘起,不只已經在氣勢上壓過Windows Phone,甚至在很多市場都已經追過了iPhone或RIM。

PC不死

西方媒體經常把「後PC時代」視為「PC已死」的時代,這點我完全不認同──而這樣的觀點,甚至在十幾年前就曾被媒體炒作過〔現在PC有死嗎?〕。

相反的,我認為它只是PC這項科技產品成熟化,成為「傳統的科技」而已。我們從各種市場研究報告也可看出,PC市場仍然維持著不錯的成長動力──PC產業仍然在蓬勃發展。

後PC時代的真義,我認為主要是一種典範,或者是創新核心舞台的轉移──從過去以Wintel〔PC軟硬體的重要元件〕為主角及典範,轉移至像蘋果及Google這類以整合性UI及服務模式為優勢的公司與技術。

另一層意義則是PC的成熟,表示它已經非常的商品化,意謂著我們在購買電腦時,越來越像是在買家電一樣,比較不會像過去,因為商品艱深難懂,所以可能要研究規格與價格好幾天,仍然不知如何選購。

從某一層面來說,PC反而會更加普及。有兩台以上電腦的家庭也會更多──而它也越來越像電視機一樣,變成是每個家庭不可或缺的機器──雖然我們越來越不去討論它的技術演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