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7日 星期二

變調的CNET CES產品評測大獎

原發表時間:2013年1月16日
在台灣,或許許多媒體腐敗現象都已不是什麼新聞,甚至媒體也普遍對於一些墮落行為都感覺很自在,讀者也已經感到麻木不仁,習以為常了。
相較之下,目前在美國發生的這一件大事,犯錯的CBS/CNET放在台灣的情境可能還是贏過許多媒體的高道德標準,但仍受到美國其他同行的躂伐,也讓我們看到美國媒體值得我們學習的一面。

這則新聞我想應該不用期望台灣會有媒體報導或討論(大概也很難找到吸引人的新聞點),但是對於也在媒體工作的我來說,這是一則相當重要的案例──每次有任何媒體犯錯的案例出來,我都會依慣例好好研究與自省一翻。

↑ CNET的CES大獎原本的得獎者應該是Dish Hopper,但因為Dish產品與母公司CBS有商業利益衝突,因而在頒獎前夕CBS強行要求CNET改變遊戲規則取消其參賽權,當然也不再具有得獎資格。
相關的國外新聞報導:

這個事件是這樣的:CNET Review(CNET的產品評測)在CES 2013依過往慣例舉辦Best of CES Award最佳產品獎獎項的評選活動,但今年得獎名單卻受到母公司CBS的強行干預而臨時更換,因此引起一場編輯獨立的論戰。
原本CNET Review編輯團隊經過嚴格而公正的評選程序之後,選定的Best of CES Award得獎者為Dish Hopper,但Dish這家公司的錄影產品因為會自動跳過廣告,影響美國一些電視業者的廣告收入利益,因此惹上了許多侵權官司糾紛,在眾多控告Dish的美國電視台中包括了CNET Networks的母公司CBS還有知名的News Corp.集團。
CBS因為與Dish的法律糾紛──也可以解讀為CBS對於有損其商業利益的Dish產品恨之入骨,於是在Best of CES Award頒獎前夕勒令旗下的CNET編輯團隊以母公司CBS和Dish公司有法律上的衝突關係為由,宣布不會再評測該公司產品外,同時也撤下其2013 Best of CES Award的得獎資格--也就是頒獎前才修改遊戲規則,新增Dish條款說這類公司永遠都不列入CNET的產品評測名單之中,當然也不具評測大獎的參賽資格。
既使CNET在該活動網頁做了告示說明,總編輯Lindsey Turrentine還親上火線寫一篇文章詳述原委,向其讀者與編輯團隊道歉,但母公司干預編輯立場的行為,不但引起CNET編輯團隊的反彈與自清,甚至有CNET的資深作者大動作辭職表示最大的憤怒,並表示再也無法相信CBS對編輯獨立的承諾。
以下是CNET在活動網頁下所附的聲明: 
The Dish Hopper with Sling, the original pick for Best Home Theater and Audio product and Best of Show, was removed from consideration due to active litigation involving our parent company, CBS Corp. We will no longer be reviewing products manufactured by companies with which we are in litigation with respect to such product. (Update, January 14, 2013: Read "The 2013 Best of CES Awards: CNET's story" for a more comprehensive version of this story.)
摘要:因為與我們的母公司CBS Corp.之間涉有法律問題,原本選定的最佳家庭劇院產品獎以及CES展最佳產品獎的得獎產品Dish Hopper with Sling已被取消參賽資格。我們不會再評測任何與我們有法律糾紛的產品。(詳情請再參考The 2013 Best of CES Awards: CNET's story
母公司因法律問題(本質上為商業利益衝突)而強行干涉旗下編輯事務的事件,可以視為是一家媒體的腐化與喪失客觀公正立場。因此美國的其他媒體也沒有閒著──美國的媒體與媒體間通常都會彼此相互監督,有任何媒體犯了重大的新聞道德問題時,都會群起而攻之,並當做重大的新聞事件去處理──這種事完全不需避嫌,也不會像在台灣一樣被說是藉機攻擊對手。雖然藉機數落對方或是落井下石的心態我們不敢說沒有,但還不至於無中生有或藉機抹黑惡鬥。這次的事件當然也不例外。(至少我長期觀察的科技媒體大體是這樣。)
從製作科技電視節目起家的CNET Networks可以說是全球相當老字號的網路科技媒體,旗下的媒體品牌不勝枚數,但其網路科技媒體品牌除了以產品評測聞名的CNET之外,在台灣我們比較熟悉的還有以報導科技新聞的News.com(近來影響力已被許多新興的部落格新聞網站取代),軟體下載網站download.com,以及2000年從ZD集團買進的ZDNet。2008年被CBS Interactive收購之後,CNET成為CBS旗下的新媒體事業。
CNET Review(產品評測)過去長久以來在美國一直有相當大的影響力,除了其評測的公正與專業之外,因為CNET網站提供3C到汽車等各種產品從資訊搜集到比價、連接網路商店到購買的完整採購決策機制,再加上完整而龐大的產品及使用者使用評論資料庫,所以也是許多美國人在選購3C產品時經常會參考及選擇使用的網站。
在納入CBS集團之後其編輯團隊原本也一向維持獨立自主性,而這次CBS總部雖然打著「法律糾紛」的理由,但以如此粗暴方式強行干涉編輯台的決定仍然引起了美國媒體的關切。而緊接著CNET作者群之一的Greg Sandoval辭職,更讓美國媒體對此議題有更廣泛的討論。
Art technical評論認為,雖然CNET將此過程透明化,自行揭露,但仍然未能解決其「利益衝突」問題,言下之意,從這次CBS的動作來看,未來CNET恐難保持編輯台的獨立自主性。
除了未來CNET產品評測的相關報導公正性將受到質疑之外,有人認為,CBS既然鹹豬手已經伸入CNET,那麼恐怕連新聞報導也難逃商業利益的沾污──雖然CBS對外聲明說,總部只限制CNET不能做Dish Hopper的產品評測,而未禁止CNET(含News.com)不能報導Dish公司的相關新聞。
事實上產品評測看似簡單,但編務操作上其實相當困難,特別是你不想寫公關或置入文而要寫真正客觀的報導時。
首先在技編的選擇與管理上,必需確保其品德良好,過去我就曾見過一些在公司嚴格政策禁止下仍會收賄,或者是以廠商與他的交情高下來評測的技編(所謂的交情也可以說是平日對其友好度以及是否經常獻殷勤請客)。其次則是如何建立一套客觀而科學的流程向外界證明你的專業能力與評測結果的可信度。
最後,則是與廠商之間的關係是一種很難操作的危險平衡:評測不佳的廠商(只要有那麼一次)除了會撤除產品甚至與你絕交,進而影響未來產品借測管道之外,甚至經常會引來許多的麻煩,像是揚言提告及寄律師信這類的事也是有遇過的。
相較之下,在台灣很流行的一些開箱文,或者是單純的產品功能介紹、體驗分享....真的簡單太多了。更別說那些置入行銷文了。甚至如果你已經炒出名氣,文章由業者提供也是可以的,只要你掛個名字就可以領豐厚的文章曝光費。
CNET Review好不容易建立起了一個產品評測的金字招牌,維持了十幾年的好聲譽,CBS一夜之間就讓它元氣大傷,我們也難說是不智之舉,因為或許CBS公司精算之下CNET Review所受的品牌傷害根本就不算什麼,但這也讓我們活生生的看到,商業利益考量如何影響一家媒體的營運以及公正客觀性--既使在美國也難例外。
但至少,美國媒體在一些資訊揭露(透明度)的做法上,相當值得學習,因為這正是相當有效的防腐劑。

沒有留言: